您的位置: 首页 >教研平台>教学漫谈> 详细内容

谈小学生批注能力的培养

发布时间:2018-12-08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些阅读教学的理念昭示:阅读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感悟、理解、欣赏与评价。让学生在阅读中批注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的最佳途径。教学实践中,我探索并实践着把批注式阅读引进学生课内外,学生在批注过程中提高了阅读兴趣,提升了阅读能力,形成了独立的阅读个性。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批注能力呢?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尝试:

一、榜样示范,引导批注

批注,一直以来都是一种重要的读书方法。许多名人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批注实例。如列宁、毛泽东在阅读时都要在书中重要的地方画上圈、杠、点等各种符号,在空白处写上许多批语。这些批注是他们阅读时思考与情感的记录,也是我们可以利用的宝贵教学资源。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这些事例,起到了非常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二、教给方法,掌握技巧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首先要把批注的一般方法教给学生。我告诉学生:批注的形式有符号批注和文字批注。一开始,学生没掌握要领,所作的批注往往是低层次的。我让他们圈圈、点点、划划,主要是在阅读中发现的好词佳句。写人文章注重外貌、神态、动作、心理等描写词句;写景文章重点抓住能准确表现景物的形状与变化的词句。在实践中,我按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规律,循序渐进地进行多种类型相结合的综合性批注的训练。综合性批注一般又可以分为三种方式:

1.常规性批注——即每读一文都应对课文的生字新词、好词佳句加以分析理解,写上批注。

2.特殊性批注——即根据课文特点,自读思考题。根据思考题来阅读课文,作出简明批注。

3.自由式批注——对一些特别欣赏处或一些感到难以理解的问题随意批注。

我鼓励学生拣自己喜爱的读物,随读随注,符号和文字两种批注相结合。

三、强化训练,形成习惯

批注式阅读方法与习惯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长期地、坚持不懈地认真指导。具体的指导方法主要有:

1.在预习中认真抓好常规批注,促学生阅读习惯养成。

预习是在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我在教学一篇新的课文之前,都要交代学生对课文进行预习。此时,可设计提高学生的预习效果的批注:

1)读课文,标注小节号,圈出自己不理解或不认识的字、词,通过查字、词典的方式解决,并作相关的摘录。

2)划出自己印象深或有感触的词句,把阅读的感受批注下来。

3)通过各种途径搜集与课文内容、作者相关的资料,并把自己搜集到的资料摘抄或概括在课文相对应的地方。

4)围绕课文内容,提出一个值得在课堂上一起探讨的问题,批注在课文的结尾处。

 2.在课内开展批注式阅读,使学生得益课内。语文课上,我主要这样引导学生批注:

1)带着问题读课文,对课文内容进行批注。

小学生虽然有过简单的阅读训练,但在头脑中并没有清晰的认识,教师就要为学生提供阅读批注的平台,以使他们对阅读批注有更为清晰的认识。因此,开始的时候,我引导学生以课文的问题为中心,通过对文本的研究,形成自己的观点。因为脱离了一定的问题中心,学生容易在“细枝末节”上打转转,在文章重点、难点外兜圈圈,就会造成阅读目标的偏颇,让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荒废,造成课堂教学的低效。以课文的问题为中心,能促使学生自觉筛选大量的文本信息,敏锐地捕捉这其中蕴藏的有效信息,以突破问题为导向,开展定向的分析研究,集中精力攻破重难点。

2)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写好批注。要想写好批注,首先要认真阅读课文,只有深入阅读课文,才能找出课文重点句段并做适当的批注。同时,对文中主人公的行为多问几个为什么,在其行为及对话中感悟出弦外之音。

3)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写出自己的共鸣。

3.在课外阅读中作批注,引领学生自主阅读。

 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我主要引导他们作以下批注:

1)整体批注,在课外阅读中训练学生语言的概括能力。所谓“整体批注”,是让学生整体地去把握文本,然后从整体的角度进行批注。这样的阅读批注一般可以放在读完一篇文章后。比如读完了一篇文章,对文中人物的形象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这时就要求学生用一个合适的修饰词来形容人物,批注在文题的旁边。这样的批注是建立在学生的真实感受之上,但又是最直接而概括的表达,是浮现于学生脑海的最初的人物形象。

2)细节批注,增强语言的感悟能力。在整体批注的同时,文本中的细节更值得我们引导学生去批注。比如写人文本中人物的言行举止,记事文本中事情的前因后果,经过高潮;再如文本中一些非语言形式的插图,标点符号等,都值得让学生细细品读,作好批注。在这些细节批注的过程中,学生对语言的感悟不是孤立、单调的,而是真正地入情入境,与人物进行着深层次的对话。这样的批注让学生在感悟语言的基础上解读人物,熏陶情感,净化心灵。

3)空白批注,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不少文章的艺术内涵非常深厚,在文本的字里行间留有不少艺术的空白,留给人遐想的空间。我要求学生特别关注这样的空白,引导学生阅读批注,引发他们在阅读活动中关注文本的空白,培养他们想象空白的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四、注重评价,激发兴趣

批注一般写在书的页眉、页脚、页侧,像作业本那样全班上交批阅比较麻烦,我采取以下三种方法使批注得到检查、交流、互评:

1.小组轮流抽查。每次布置批注作业后,抽查1——2个小组。由于人数少,一般以面批为主。肯定其新颖独到的见解,指出其思想偏激、观点片面甚至错误的地方。模棱两可、正误难辨的地方不轻易否定,而是与学生一起商讨,引导学生用辩证的思维分析、探究问题。

2.小组交流、互评。由于各人性格不同、喜爱不同、知识结构不同,对文本的批注差异很大。小组交流、互评时争论常比较激烈。

3.投影展示评价。

投影展示,全班可马上看见某位同学的批注,全班共评,发表见解。同时,一些精辟、独到、创新、全面、透彻的批注,可供大家借鉴和仿效。

通过检查、交流、互评,同学们能及时反思自己批注的情况,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效率和批注质量。

总之,坚持让学生在阅读中批注,抓好预习批注、课堂批注、交流反馈、课后批注等重要环节,让学生在批注中学会把读、思、写三者有机融合起来,既能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又能形成独立的阅读个性,同时也获得了阅读能力的提高与品位的提升,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