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德育天地>班队建设> 详细内容

电话杂谈——五3中队学生讲堂特色活动

发布时间:2018-11-16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屏幕呈现:学生讲堂主题Logo,谜语,轻音乐。)

(主讲人音乐声中上,音乐渐出。)

一、妙猜谜语

大家好,我是罗笑妍,今天我要讲的内容和屏幕上的这个谜语有关,请看——小小东西真奇怪,耳朵嘴巴在一块,两人相隔千里外,用它声音传得快。

能猜到这是什么吗——对了,今天我要跟大家聊的就是电——话!

(屏幕呈现:主题PPT。)

二、拆解电话

(屏幕呈现图片:不同样子的普通电话)

现在屏幕上出现的,就是我们生活中最最常见的——电话。虽然它们颜色、大小不一,但是它们的样子却大同小异。那么,一部电话从外表上看大概由哪些部分组成呢?

(屏幕呈现:问题文字。)

(互动后屏显:主机、听筒、话筒、数字按键、屏幕、功能键<如回拨、上查、下查、>。)

每一部电话,设计者都会尽量让产品看上去美观,但是仅凭一身漂亮的外衣,是不能称之为电话的。

要想实现“两人相隔千里外,用它声音传得快”,就必须要有一套特殊的系统,而这个系统就藏在每个电话的“肚子”里。

(屏幕呈现:先整体呈现拆开的电话,再逐个讲解是拆解之前的哪个部分。)

就在开学前的一周,家里的电话突然“病”了。接听电话时,总是发出“滋滋滋”的杂声。于是就买回了一台新的。新电话买回来了,那台旧的呢?正因为它不好好工作的缘故,非常不幸地被我和我的弟弟“全面瓦解”了,现在的它长什么样子呢,请看——是不是很狼狈?

(屏幕呈现:肢解后的电话机)

但是我要说的是,不拆不知道,一拆——吓一跳,这电话机平时都“吃”的些什么玩意儿啊?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块线路板。

(屏幕呈现:两块线路板)其中一块便是电话按键下的一块线路板,我仔细研究了一下,每一个按键下面都有一个密集的线路。可是,为什么我们每按下一个键,电话就知道按的是几呢?我又仔细观察了一下夹在按键和这个电路板中间的半透明的硅胶按钮。

(屏幕呈现:硅胶按钮)

这时,我大胆地猜想,当我们按下电话上的某个按键时,恰好通过这个硅胶按钮接触了线路板上的一个密集线路,接通或切断了这个按键所对应的线路。与此同时,电信号便在另一块线路板中“穿梭”。也许,我应该把这股电信号的运动称之为“迂回”。因为按键所在的线路板把电信号送到另一块线路板上。也就是这一块。(课件闪烁)同时,接受信号后的主板又把电信号传给了电话机表面的屏幕上,告诉我们按下的是几号键。

这又让我不得不关注起连接两块线路板和屏幕之间的这条宽宽的排线。(课件呈现:排线图片)每一根排线里都有许多根信号线,这是个多么复杂的系统!

而且,我越来越好奇这块上面“住着很多居民”的线路板了,爸爸告诉我,这块板子上有很多的电容,(屏幕呈现:电容)就是这些圆柱形的电子元件。还有很多电阻(屏幕显示:电阻),就是这些看上去像小蚂蚁一样的两头大中间小的电子元件。

这不禁让我想起机器人课上老师说的“单片机”,老师说单片机的英文翻译是“Micro Control Unit”(屏幕呈现:英文词组)Micro的意思是微型、微小;Control的意思是控制;Unit大家非常熟悉了,它的意思是装置、单位、单元。因此,它们合起来所表达的意思就是“微型控制装置”或“微型控制单元”。

是的,生活中的很多电器肚子里都有一个“单片机”,才让这些电器可以智能化地操作。电视机、洗衣机、空调里有,电冰箱里都有。只要我们可以遥控的“宝贝”里,一定会有这样一块“单片机”。 (屏幕呈现:各种家用电器)那么,我们最最喜欢的遥控汽车和无人机里有没有单片机呢?答案是肯定的:当然啦!

拆着拆着,我看到了第二个喇叭,它在这里。我发现的第一个喇叭,是在接听用的话筒里的。问题是,为什么电话里会有两个不一样的喇叭呢?这两个喇叭分别起什么作用?有谁能说一说吗?

说得太好了!电话肚子里的这个喇叭,是我们按“免提”按键时,对外放大声音用的。接听器里的这个喇叭,是在非免提状态下,用来听声音的。既然接听器的一端是喇叭,也称为“扬声器”,那接听器的另一端是什么呢?对啦,它就是一个麦克风。

拆开电话,我才知道,无论是过去的电话,还是现在的手机,它们都有上面发现的这些零件,不然是不能称之为“电话”的。

三、细探原理

可是拆到这里,问题又来了。我们在电话的这头说话,电话那头的人为什么能听见我们在这头说话呢,这些部件究竟是怎么创造出信号、怎么接收到信号的呢?相信现在的你一定也很想知道吧?(屏幕显示: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和两个词有关,它们是振动和共振。(屏幕呈现:两个词语)

科学课上我们曾经学过:振动产生声音。(屏幕呈现)这个事儿,我说得没有“度娘”好,还是请大家看一段有关声音的科学介绍吧。

(屏幕呈现:声音视频)

振动产生声音,可是振动的声波是怎样被电话接收和传播到另一头的呢?我们先来认识几个概念。一是发话人,就是打电话的人。二是受话人,就是接听电话的人。三是送话器,就是我们打电话时嘴巴对着的地方。四是受话器,就是打电话时耳朵贴着的地方。

当发话人对着送话器讲话时,人的声带会上下振动,从而激起空气也产生振动,声波形成,声波主要作用于送话器上,从而使送话器电路内产生相应的电流变动,产生相应的话流;话流会沿电话线路传送,最终到达对方受话器,对方的受话器接收到话流后,会把它转变成声音振动,也就叫声波,声波传播到空气中,直接作用于受话人的耳膜上,耳膜共振,把电信号还原成人耳能感受到的机械振动,这样就能听到发话人的讲话声了。(屏幕呈现:概念原理结构箭头图)

振动产生声音,声音产生的声波被传递,受话人就能接听到信号。还记得大家都做过一个小小的实验吗?那就是用两个一次性纸杯、一条棉线、两根小棒、502胶水制作的一个简单的“土电话”。

四、前世今生

随着对电话研究的不断深入,我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为什么我拨打的电话只有接听电话的人听见,其他人听不见呢?这么神奇的电话究竟是怎样被人们发明出来的呢?(屏幕呈现:两个问题)前一个问题有点难,需要高手指点。后一个问题,我查了些资料,给大家分享一下。

1.最早的电话产品和发明者。

公认的电话发明者,名字叫贝尔,一起来看看它是怎么发明电话的。

1875年6月2日,贝尔正在波士顿做实验,他用的是一组弹簧钢片。当他在房间里用他的收报机工作时,他的助手托马斯-奥森正在另一间房间里发报。

奥森拨弄了一下钢片使它振动起来,发出了“当”的一声。

几秒后,贝尔突然冲了进来,他冲着奥森喊道:“什么也别动,你刚才干了什么?让我看看!”他发现,钢片在磁铁上的振动,引起了强弱变化的电流,电流流过电线,使贝尔房间里的簧片也振动起来,并产生了“当”的一声。

第二天,第一台电话机就做出来了,声音沿着一条线,从楼顶向下传了两个楼梯段。(屏幕呈现:贝尔照片和实验场景。)

也许科学研究就是这样,只要你不停地努力,有一天你突然就成功了。

2. BP机和大哥大时代的电话。

自从电话被发明后,人们就一直致力于研究让电话变得越来越美观、实用。但是人们一直都想寻求一种突破。那就是怎么让电话摆脱电话线的困扰,随时随地都可以和对方通讯。直到1948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寻呼机,取名为BellBoy,也有人称之为BB机,或BP机。时隔35年,也就是1983年,上海开通中国第一家寻呼台,BP机才进入中国。(屏幕呈现:BP机照片)

其实,BP机不是一台可以移动的电话,用户只能接受呼叫信号,当听到“B—B—”的声音后,会有一个号码显示在BP机的屏幕上,用户还得去找到一部电话,打电话给寻呼台才能查询到回电号码,让寻呼台接通和对方之间的通话。(屏幕呈现:BP机寻呼原理结构图)

3.从有绳走向无线。

是啊,为了摆脱电话线的限制,追求随时随地拨打电话的自由,人们不断地去挑战不可能。

终于在1902年,一个叫做“内森斯塔布菲尔德”的美国人,在肯塔基州默里的乡下住宅内制成了第一个无线电话装置。这部可无线移动通讯的电话就是人类对“手机”技术最早的探索研究。

1938年,美国贝尔实验室为美国军方制成了世界上第一部“移动电话”手机。但是因为其体积巨大,只能放在实验室的架子上,很不方便。

1973年4月,美国著名的摩托罗拉公司工程技术员“马丁库帕”发明世界上第一部推向民用的手机,“马丁库帕”从此也被称为现代“手机之父”。

当时,他站在纽约街头,掏出一个约有两块砖头大的无线电话,并打了一通,引得过路人纷纷驻足侧目。当时,库帕是美国著名的摩托罗拉公司的工程技术人员。即使是这个有两块砖头大的无线电话,在14年后才被引入中国,1987年11月中国人第一次使用上了没有电话线的无线电话。当时人们称它叫做“大哥大”。(屏幕显示:大哥大)

为什么叫做“大哥大”呢,这里有两个原因。第一是因为它体型比较大。 第二是当时的价格很贵。所说当时要买到一个“大哥大”,需要人民币1万多元,相当于一个普通老百姓2年到3年不吃不喝的全部收入。也就是,如果放在今天来说,一个“大哥大”的价格大约在十万到几十万不等!

所以,欢呼吧,我们可不需要付那么多的钱来买一个手机,这,就是时代的进步,科技的神奇,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便捷!

4.从简陋走向智能。

如此,一路走来,电话的发明经历了怎样的一条路呢?我请大家看一幅画。(停顿几秒再说)

从又笨又重到轻巧方便。

从有线限制到无线自由。

从昂贵天价到平民价格。

从只能通话到无限智能。(屏幕显示:图文)

是啊,现在的手机,除了电话的功能,还可以听音乐、看电影、上网购物、玩儿游戏……几乎无所不能。有人曾这样开玩笑说:“什么都可以丢,手机千万不能丢。”

五、脑洞未来

可是,人们并不满足于手机现在的智能,仍然卯足了劲儿异想天开。是啊,异想天开是科学研究必须要有的精神。固步自封永远只能被时代淘汰。

我想以一段视频结束我今天的讲堂。请看!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