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学期教学计划
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201602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会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二、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教材,在承接三年级上册教材内容和特点的基础上,将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启蒙教育作为基本出发点,以学生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为主线,在教育内容上将爱的教育与人际交往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以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教材在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方面,强调了让学生在对社会基本关系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形成学生待人处事基本观念和与之相对应的道德意识,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并将儿童道德意识和道德价值观念的形成作为教科书的着力点,三年级下期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积极有益的探索。
三、教学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一)知识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3、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简单了解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
(二)能力
1、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2、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三)情感 、态度 、价值观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2、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有爱宽容、公平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教材在选择切入点时,力求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儿童感兴趣的问题入手,采用第一人称的表现方式,来增强教材与学生的亲近感。教学中应将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融为一体。教师要利用和开发地方教育资源,教师要联系当地和学生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
本学期工作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抓好教育质量,夯实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学生特长;积极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负担。
四、教学方法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要全面把握课程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行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在教学中,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注意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4、拓展教学空间
教学空间不限于学校和课堂,要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五、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 |
教学内容安排 |
一 |
1、邻居家的小伙伴 |
二 |
2、不给邻居添麻烦 |
三 |
3、快乐的邻里生活 |
四 |
4、为你介绍我们的学校 |
五 |
5、我是教室美容师 |
六 |
6、我送老师一朵花 |
七 |
7、我的劳动感受 |
八 |
8、有多少人为了我 |
九 |
9、不说话的“朋友” |
十 |
10、我的家乡在哪里 |
十一 |
11、请到我的家乡来 |
十二 |
12、可爱的家乡人 |
十三 |
13、我们共同的家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