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教研平台>电子备课> 详细内容

《有余数除法的认识》

发布时间:2016-04-16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城南实验小学    曹爱梅
教学内容:苏教版实验教科书《数学》第四册第1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平均分的活动中感受“不够分”,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2、让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学会正确表达平均分后的结果,培养观察、分析和概括能力。
    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点:
    1、认识余数,能正确地表述分后的结果。
    2、会读写有余数的除法算式,能说出算式中各部分表示的实际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算式中各数表示的含义。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事件
 
一、
情境
引入,激发兴趣
1、介绍新老朋友,谈话:一起来看看老朋友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新问题?
2、情境展示:茄子老师要将10支铅笔分给小朋友,每人分得同样多,可以怎样分?提问:你怎么理解“每人分得同样多”?指出:每人分到的枝数都是相同的。
3、将你们的分法记录在这张表格中,可以吗?谁来说说每种分法可以用哪一道算式来表示?板书算式:10÷1=10(人)、10÷2=5(人)、10÷5=2(人)。
 
 
 
观看课件并思考问题,个别回答。
 
 
 
引发学生有意注意,复习“每份同样多”。
 
 
 
 
 
 
 
 
 
 
 
 
 
 
 
 
 
 
二、
作,
1、活动操作
咱们来看看萝卜和辣椒怎么想?轻轻地读一读!按照他们这样分,结果会怎样呢?同桌两人一人分小棒,一人记录结果,看哪桌合作得最愉快!
分完后,你有什么发现?谁来汇报分得的结果?
2分析表格
当每人分3枝时,为什么只能分给3人?剩下的1枝可以分给第4个人吗?
现在谁来说说平均分后的结果包括哪几种情况?出示:都分完,有剩余。
3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在生活中,我们平均分一些东西的时候,有时也会到象这样不够分、有剩余的现象,我们也可以用除法来计算,这就是今天我们要认识的“有余数的除法”,揭示课题。
支铅笔,每人分3支,用算式10÷3来表示,可以分给几人?板书:=3(人),有没有剩余?还剩几支?板书:……1(支)。这1支能分给第四个人吗,为什么?
认识各部分名称:1在这里叫做余数,板书:余数。1033分别称为什么呢?这道算式读作:10除以3等于31。齐读算式。
比较10÷3和前面的算式,有什么不同?有余数说明什么?没有余数又说明什么?
4教学“试一试”
你能把分铅笔有剩余的其他情况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吗?汇报板书:10÷4=2(人)……2(枝)、10÷6=1(人)
……4(枝),指名读算式。
 5概括提炼。
什么情况下平均分的结果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表示?余数表示什么?
 
 
同桌分小棒,完成记录表。
 
 
 
 
 
 
分类并叙述理由。
 
 
 
 
 
 
 
 
 
思考回答
 
 
 
朗读算式
 
 
 
 
 
 
独立列式
 
 
 
 
同桌讨论
 
 
在操作中感受“不够分”。
 
 
 
 
 
 
辨证比较
 
 
 
 
 
 
 
 
 
 
 
 
 
 
 
 
 
思辨,理解“余数”的意义。
 
 
 
 
 
 
 
 
 
 
 
 
 
 
三、练
巩固,加
认识了“有余数的除法”,咱们用新学的本领到数学乐园中去展示展示!
1、摆一摆,填一填。
 8根小棒,每2根一份,分成了( )份。8根小棒,每3根一份,分成了( )份,还剩( )个。11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 )根,还剩( )根。
2、想一想,说一说。
刚才同学们都能正确地按要求分小棒,下面咱们来个小比赛,看谁能既分得对又分得快!
 出示:有14朵花,每个花瓶里插4朵;有14朵花,平均插在3个花瓶里。同桌之间一人一题,比赛分。分完后,说出是怎样分得,并回答相应的算式。指名说出算式中各数表示的含义。
 比较这两种说法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可见,分法不同可能会得到相同的结果。
 如果拿掉1朵,该怎么说?你想到了哪些除法算式?
添上2朵,又该怎么办呢?你想到分得的结果可以用哪道算式来表示?揭示:平均分东西时一定要分到不够分为止。
3、摘苹果,读出相应的算式。
4、全课总结。
 
 
 
独立操作,写出除法算式,汇报。
 
 
 
 
学生口答。
 
 
 
 
 
同桌讨论。
 
 
 
 
 
 
 
 
 
 
 
呈现材料
 
 
 
 
 
 
辨析改错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