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了,亲人(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课文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战士离开朝鲜回国时,同朝鲜人们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课文以志愿军对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追述了许多难忘的往事,赞颂了中朝两国人民比山高比海还深的情谊。
课时目标:
1. 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战役、封锁、暂时、硝烟、噩耗、刚强、大嫂、篮子、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使自己感动的词句。
3. 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应放在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和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上,并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文章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过程:
观看微课,了解抗美援朝战争的背景。
板块一 导入新课,揭题质疑。
1. 在这深秋的拂晓,人们穿着单薄的衣裳走出来干什么?魏巍在这篇文章 中还写下了中朝两国人民依依惜别的感人场景。
谁来读读课题?——再见了,亲人
(你能把这句话中所蕴含的感情读出来吗?谁再来试试?)
2. 什么是亲人?志愿军战士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亲人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板块二 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出示活动一:
1. 朗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的字音,能联系上下文理解生词的意思。
2. 想一想,文中写到了哪些亲人?
交流:
1. 读一读。
阿妈妮 捣米谣 金达莱花
战役 友谊 深情厚谊
噩耗 跺脚 同归于尽
顶着打糕 冒着炮火 穿过硝烟
挎着篮子 挖野菜 前沿阵地
(1)朝鲜语中,阿妈妮是什么?
你觉得哪个字音最容易读错?谊
有没有发现哪个字是最难写的?伸出手来跟着老师书空。在书上写一写这个生字。什么是噩耗?课文中指的是什么?
(2)“顶着打糕 冒着炮火 穿过硝烟”读着这一组词,你好像看到了什么画面?你能读出战场上激烈紧张的气氛吗?
(3)“挎着篮子 挖野菜 前沿阵地
2. 读着这一组词串,你想到了课文中写的哪些亲人?
板书:大娘 小金花 大嫂
第一小节写的是大娘,第二小节写的是小金花,第三小节写的是大嫂。
课文围绕这3个人写了哪些故事呢?任选一小节读一读,再试着说一说。
出示活动二:
课文1-3小节,任选一小节读一读,想想课文写了大娘、小金花、大嫂的哪些故事?
3. 交流:
我读的是第1小节,第一小节写了大娘……的故事。
我们在概括的时候如果能抓关键词,说得简洁一点就更好了。
示例: 送打糕,昏倒路旁
你们能模仿大娘的故事概括其他的故事吗?
出示:
大娘 送打糕,昏倒路旁 救伤员,失去孙孙
小金花 救老王,失去妈妈
大嫂 挖野菜,失去双腿
板块三 品读故事,感悟深情
1. 读了这些故事的小标题,你有什么发现?
是的,为了志愿军战士,朝鲜人民付出了鲜血和生命的代价。我们再来细细品读那些动人的故事,感受中朝两国人民的深情厚谊。
请大家快速浏览第一自然段,第一个故事从哪儿到哪儿?第2个故事呢?
2. 出示学习要求
出示活动三:
细细品读文中写大娘的两个故事,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划出来读一读,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再同桌交流交流。
3.交流故事一:“送打糕”
出示句子:
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造成了暂时的供应困难。我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当时,有很多同志感动得流下眼泪。在您的帮助下,我们打胜了那次阻击战。您在回去的途中,累得昏倒在路旁了。
(1)“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让你感受到什么?子弹无情,大娘她们为什么冒着危险来送打糕?
(2)空着肚子奋战了三天三夜,战士们一个个饥肠辘辘,精疲力竭,眼看快要撑不下去了,大娘她们送来了打糕,对战士们来说这真是——雪中送炭啊!什么是雪中送炭?大娘送来的不仅是打糕,更是——爱和希望。
(3)从这段话中我们不仅看到了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情谊,你从哪里感受到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的情谊?
战士们空着肚子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战士们为什么这么拼命?这里的“拼”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我们来看一段视频。从刚才的微视频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4)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无数的志愿军战士抛头颅,洒热血,死伤几十万。为了朝鲜人民,他们表现出了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他们也用自己的行动感动了无数的朝鲜人民,在血与火的战场上中朝两国人民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这么感人的故事,你能把你的感动读出来吗?自己先试一试。
谁来给大家展示展示?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还有谁想读?
过渡:第二个故事你们划出了哪些句子?
4. 交流故事二:救伤员,失去孙孙
(1)出示句子:
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的家里休养,敌机来了,您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当您再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
① 什么是“唯一”?大娘不爱她的小孙孙吗?生活中你的奶奶爱不爱你?天下的奶奶宠爱自己的孙孙,可是大娘为什么在危急关头丢下了自己疼爱的孙孙?
② 在大娘的心中,志愿军战士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这是一位怎样的朝鲜大娘?
③ 多好的大娘啊!为了救志愿军伤员,失去了唯一的亲人。再读读这个故事,把你的感动读出来。
谁来给我们读一读?
5. 这两个故事,我们不光读出了感动,你还读出了什么?难怪作者发出这样的感叹——
出示:“ 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谁来读读?
这是个什么句子?意思是——
作者为什么用反问句来表达?这就是直接抒情!
第一自然段中,还有哪些地方直接抒情呢?请你找出来,再读一读。
出示句子:八年来,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给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
6. 大娘给战士们慈母般的温暖还表现在什么地方?
为了帮志愿军战士洗补衣服,已经几夜没合眼了。
为临行的孩子洗补衣服,这是谁会做的事?母亲。唐朝的孟郊在《游子吟》中说:“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大娘把即将远行的志愿军战士都当成了——自己的孩子。在战士们的心中,大娘就像——妈妈一样。
(3)这就是大娘,像慈母般为战士洗补衣服的大娘,冒着危险给战士们送打糕的大娘,为救伤员失去小孙孙的大娘。此刻,她还是拖着疲惫的身体在这深秋的拂晓前来送别,久久不肯离去。战士们忍不住劝道——
出示: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为了帮我们洗补衣服,您已经几夜没合眼了。您这么大年纪,能支持得住吗?快回家休息吧!为什么摇头呢?难道您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阿妈妮忘怀?不,永远不会。(指读)
这段话写的是什么?
板书:劝阻
这段劝阻,你听出了什么?关心、担忧。从战士们恳切的话语中,你再一次感受到了什么?深情。你能把这段话语中真诚恳切的情意读出来吗?
自己练一练。
谁再来读一读?他读得怎么样?(指读。)
板块四 梳理结构,练习朗读
1. 送别场景,作者先写劝阻的话语,再回忆——感人的事例,最后用反问句——抒情。
板书:劝阻——回忆——抒情
2. 作者用第2人称写话别,回忆和抒情相结合,感情真挚动人。我们一起来读好这一段深情的话别。
师读劝阻的句子,男生朗读第一个故事,女生朗读第2个故事,最后的反问句抒情齐读。
板块五 作业
1. 练习朗读课文的2、3两小节,想想这两小节在结构上跟第1小节有什么共同点。
2. 朗读全文,找一找文中还有哪些直接抒情的句子。
板书:
大娘 深情厚谊 劝阻
小金花 ———————— 志愿军战士 回忆
大嫂 抒情
<!--[CDATA[@font-face { font-family: "宋体"; }@font-face { font-family: 'Cambria Math'; }@font-face { font-family: "@宋体"; }@font-face { font-family: 'Cambria'; }@font-face { font-family: "黑体"; }@font-face { font-family: "@黑体"; }@font-face { font-family: "华文仿宋"; }@font-face { font-family: "@华文仿宋"; }p.MsoNormal, li.MsoNormal, div.MsoNormal { margin: 0cm 0cm 0.0001pt; text-align: justify; font-size: 12pt; font-family: Cambria; }.MsoChpDefault { font-family: Cambria; }div.WordSection1 { }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