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位置》教案
八 确定位置
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
主备课:夏进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 数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98页例1和“练一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实例认识列与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经历由具体的生活场景抽象成用列与行表示的平面图的过程,初步感悟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培养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初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
【教学难点】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设想】
通过教师三问“小军在哪儿”,当只有一列或一行同学时,学生从两个不同的出发点开始数小军在第几个,从而明白确定位置时看的方向很重要。继而在表示班级中小军的位置时,也可以从不同的方向表示,但只用一个数字不够表示,而用两个数字时由于方向和表达的形式各不一样,容易混淆,我们需要规定看的方向和表达的方式——“列”和“行”以及确定它们的方向。
表示小军位置的方法在不断地改进改良,一开始既有“第X列第X行”,又有“第X行第X列”,还是会混淆,从而产生统一意见“先说列再说行”,再规范描述小华和小明的位置,并说说你是怎么确定第几列和第几行的。
在认识到用列行表示生活中位置的统一之后思考一种更为简洁的表示方法,在简洁的同时不能产生歧义,并且能说出这么想的理由,在学生自创的基础上介绍数对,可以这样表示。认识数对各部分的意义,并用它表示圆圈图中B和C的位置。
在学生初步理解不同位置的同一个数字一定不表示相同的含义后,再把五个数对放到一个有趣的密码情境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要让孩子们在矛盾中知道从平面图形到实际生活,我们应该怎么确定列?哪儿才是第一列。并通过一系列关于座位和数对之间联系的提问在脑中构造出关于数对意义的新的解读。
【教学过程】
板块一:产生认识列、行的需要。
素材1
素材2
素材3
问题:1.小军在哪儿?
2.你是怎么确定“第几排”、“第几小组”、“第几个”的?
3.同一个位置,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表示方法?
4.什么叫列,怎么确定第几列?
5.什么叫行,怎么确定第几行?
板块二:认识列、行,会用“第X列第X行”表示座位图中同学的位置。
问题:1.现在小军的位置你会表示吗?
2.为什么还有两种不同的表示方法呢?
3.规范之后,小华的位置你知道怎么说吗?
4.小明又在什么位置呢?
板块三:用数对表示位置。
问题:1.A点的位置你能表示出来吗?
2.有没有简洁一点的表示方法?
3.你是怎么想到这么写的?中间的符号有什么作用?
4.数对各部分的意义你知道吗?为什么要用括号?
5.B点的位置你会用数对表示吗?C点的呢?
板块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问题:1.(2,3)表示什么意思?
2.(2,3)和(3,4)中的“3”意义相同吗?
3.你能借助这五个数对破解一份通关密码吗?
问题:1.教室里,班长的位置怎么用数对表示?
2.为什么又有了不同的说法?
3.在教室里怎么确定列?哪儿是第一列?行呢?
4.请这些数对同学起立,你有什么发现?
5.他们坐下去以后,观察他们的数对,你又有什么发现?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