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教研平台>电子备课> 详细内容

《姥姥的剪纸》——六年级语文

发布时间:2018-11-07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姥姥的剪纸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感受姥姥剪纸技艺之,体会祖孙情深。

3.初步感受文章民俗语言的特点;领悟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感受姥姥剪纸技艺之,体会祖孙情深。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作者对姥姥、故乡的深厚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了解剪纸。

(一)揭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解题。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小结预习情况。

二、研读课文,体会技艺之“神”。

(一)提出自读要求:

圈画16自然段中能体现姥姥的剪纸技艺高超的语句,简短地写下自己的体会和发现。                                                              

(二)学生默读静思,圈画批注。

(三)交流收获,感受姥姥剪纸技艺之“神”。主要从以下几句话着力(教学时随机安排先后顺序):

1.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一张普普通通的彩纸,在姥姥的手里翻来折去,便要什么就有什么了,人物、动物、植物、器物,无所不能。

1)引导学生抓住“普普通通”、“无所不能”等关  词语理解句子,感受姥姥剪纸技艺之“神”。

2)指导朗读。

2.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

1)引导学生关注民俗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2)迁移仿写,引导学生关注细节,培养语言运用能力。

3.一天,我用双手死死地捂住姥姥的双眼,让她摸着剪窗花。岂知工夫不大,一幅喜鹊登枝便完成了。嗬!梅枝与喜鹊形象生动,大小疏密无可挑剔。

1)学生谈理解,说体会。

2)引导学生通过关注标点,体会作者情感。

3)指导朗读,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不同体会和感受。

(四)根据学生发言,随机进行比较对照,提炼文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五)欣赏剪纸作品。

(六)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

1)出示句子:

数九隆冬剪,三伏盛夏剪,日光下剪,月光下剪,灯光下剪,甚至摸黑剪。

2)学生说体会。

3)引读句段,体悟“熟能生巧”的道理。

三、品读课本,体味祖孙情深。

(一)品读“拴”字,体会剪纸的神奇力量。

1.出示句子:

密云多雨的盛夏,姥姥怕我溜到河里游泳出危险,便用剪纸把我拴在屋檐下。

2.联系上下文理解“拴”字。

(二)品读“缠”字,体会姥姥和“我”的深厚感情。

1.情景再现“缠”的生活画面。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展开想象,体会祖孙情深。

(三) 练习写话,深化情感。

1.出示剪纸画面和文字内容:

一头老牛定定地站着,出神地望着一只欢蹦着远去的小兔子,联结它们的是一片开阔的草地。

2.学生写话:两地书,祖孙情。

提出书写要求:开头空两格,行款整齐,要有一定的速度。

3.交流写话内容,相机评价书写情况。

4.感受文章最后两句话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出示句子,教师范读:

事实上,我不管走多远、走多久,梦中总不时映现家乡的窗花和村路两侧的四季田野。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忆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我的心境与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

2)学生说体会。

3)指导朗读。

5.引读最后一自然段,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我”对姥姥、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四、课外延伸,总结下课。

本节课我们研读了姥姥的剪纸技艺之“神”,体会了祖孙的情意之深,下节课将练习背诵精彩段落,探究姥姥的剪纸在全文中的作用,进一步体会文章乡土语言的独特魅力。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