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教研平台>电子备课> 详细内容

《黄鹤楼送别》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9-01-03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词语,把握课文大意。

2.在诗、文参照阅读中说说《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意思。

3.在诗、文比较阅读中体会李白与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难点】

在诗、文比较阅读中说说《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意思,中体会李白与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准备】

PPT

【教学过程】

一、学习字词,朗读诗句

1.【出示黄鹤楼图片】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中国的三大名楼之一,叫——黄鹤楼。1200多年前,唐朝大诗人李白和孟浩然曾在这里相聚离别,留下了一首传诵千古的名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第25课——《黄鹤楼送别》。【1:00

2.大家都读过课文了吗?生字新词读正确了吗?【200

【出示词语】

暮春       暂时       友谊       伫立

烟雾迷蒙   繁花似锦   飞檐凌空   依依惜别

按捺不住   一饮而尽   誉满天下   脍炙人口

3.下面,我们再读一遍课文,自己读,读准字音,并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2:30

4.谁来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暮春三月,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到广陵(扬州)去,写下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1:00

5.谁来读一读这首诗?【出示诗句】指名朗读,全班齐读。【1:00

二、诗、文参照,理解诗意

1.大家有没有发现古诗和课文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课文是根据古诗写成的。}

2.其实这类课文我们之前就学习过,比如二年级学过《母亲的恩情》,三年级学过《李广射虎》,四年级学过《但愿人长久》,我们应该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经验,知道了课文能够帮助我们学习古诗,可以用上——诗、文参读这样的学习方法【板书:诗、文参读】。【1:00

3.首先,我们用“      ”到课文中画出与诗句意思相对应的句子。然后,同桌一人读诗句,一人读课文中画的对应句,来了解这首诗的意思。【3:00

4.哪一桌同学,愿意来分享你们的发现?【指名读】【相机指导、补充】

1)大家可能都忽略了这一句,它在课文的哪里?对应了诗句中的——“下扬州”。

2)“西辞”与“东下”的关系:顺流东下是说扬州在——东,西辞,是说黄鹤楼在——西。

3)这里的“烟花”并不是指我们燃放的“礼花”,而是——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

5.我们再来梳理一下,我读诗句,你们读课文中画的句子。【出示诗、文】

三、诗、文比照,感悟诗情

1.大家看,这四句话已经写出了全诗的意思,为什么课文中还用大量的笔墨来写诗中没有提到的内容呢?比如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出示第三自然段】,我们一起浏览一下,看看写了什么内容?【相机板书:人物对话】

2.从李白与孟浩然的对话中,你又能读出什么呢?我们请两位同学来分角色朗读这段话,其余同学边听边思考,可以用笔在关键词句处画一画、圈一圈。

3.让我们来交流交流,你读出了什么呢?

1)“孟夫子”“兄长”“老师”“您”:李白对孟浩然充满了敬仰之情。

2)“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还未分别,就盼着再见面,可谓依依惜别。【板书:依依惜别】

3)“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友谊深厚,依依惜别。

4.诗中的依依惜别之情藏在哪里?

1)“孤帆远影”:一个“孤”字,道出了心中多少不舍啊。

2)“碧空尽”:虽然孟浩然乘坐的小船已经消失在蓝天的尽头,但李白仍然久久伫立在江边,凝望着远去的帆影,舍不得离去。

3)“唯见长江天际流”:只愿深厚的友谊就像这浩浩荡荡的长江水,永世不绝啊。

小结:所有的情谊都藏在了“孤帆”“碧空”“长江”“天际”这些景物之中,表达了依依惜别之情,这叫——借景抒情。【板书:借景抒情】

提升:这里的情往往是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的,需要我们用心揣摩。【板书:委婉含蓄】

5.大家都来读一读,感受这份深情厚谊。(指名读、配乐读)

6.我们已经诵读过好几首送别诗,他们是不是都像这样借景抒情呢?还有没有别的表达方式呢?请大家课后去读一读、想一想,我们下堂课再来交流。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