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形统计图应用练习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7-8页练习一第5-7题,“动手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的不同点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能对不同统计图的数据进行分析并提出或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体会各类统计图表示数据的不同方式和反映数据的不同角度,提高选择、应用统计图表示数据的能力,进一步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3.使学生在调查统计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统计图的应用价值;初步培养处理数据的科学态度和与人合作、主动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
根据需要选用合适的统计表或统计图。
教学难点:
采用适当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教学准备:
每小组学生准备米尺一把,为每个学生准备阅读习惯调查表(姓名、数量两栏),“动手做”记录单一张。
教学构想: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节课的重点在于让学生会选择合适的统计表或统计图来解决问题,因此上课一开始就让孩子们说一说三种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让孩子们明确在现实生活中根据各种统计图的特点进行合理的选择。我们学习统计图的目的就在于学会用数据来说话,因此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就让学生学会从统计图中学会计算,学会分析问题。最后通过统计班级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让孩子们经历完整的收集、整理→表达→应用的完整过程,将小学阶段学习的所有跟统计有关的所有知识进行融合。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提问:回想一下,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统计图?(板书: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这三类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
指出:条形统计图可以直观、形象地反映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既能直观表示数量多少,还能形象地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扇形统计图反映的是各部分数量与总数量之间的百分比关系。
谈话:我们已经知道了三类统计图各自的特点,这节课要进行相关练习和实践活动。通过练习,进一步学会根据不同统计图从不同角度对数据进行分析;通过调查实践,进一步学会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应用练习
1.做练习一第5题
指名读题,理解题意。
提问:从扇形统计图中,你了解到什么?
引导学生分别说出黄瓜、番茄、韭菜种植面积所占的百分比及面积的多少,并口算出萝卜种植面积的百分比是1-20%-35%-21%=24%。
追问:如果黄瓜的种植面积是80平方米,其他蔬菜的种植面积分别是多少呢?先想一想怎样算,再独立算一算,把结果填写在书上的表格中。
学生独立计算、填表,教师巡视、指导。
全班反馈,指名回答表格中的数据,并说说是怎样计算的。(板书算式)
小结:扇形统计图表示了各部分占总面积的百分比。根据黄瓜的种植面积和所占的百分比,按照百分数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可以先求出蔬菜的种植总面积;再根据其他三种蔬菜种植面积所占的百分比,分别算出各自的种植面积。
2.做练习一第6题。
学生自由读题,理解题意。
引导:“20名女生50米跑的测试成绩”和“顾英五个学期50米跑的测试成绩”分别用了什么统计图?从每幅统计图中你能了解到什么?先仔细观察,再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
同桌交流后指名汇报。
提问:20名女生50米跑的测试成绩除了用扇形统计图表示以外,还可以用什么统计图来表示?顾英五个学期50米跑的测试成绩除了用条形统计图表示以外,还可以用什么统计图来表示?先在小组内讨论,再集体交流
交流:20名女生50米跑的测试成绩还可以用什么统计图表示?如果用条形统计图,表示的可以是什么数量?怎样知道每个部分的数量?
顾英五个学期50米跑的测试成绩还可以用什么统计图来表示?为什么可以用折线统计图?(五个学期成绩的变化情况)
让学生算一算,画一画,独立完成课本上的统计图。
展示部分学生的作品,指名说说完成的过程,并让其他学生评价。
提问:20名女生50米跑的测试成绩用扇形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表示,各有什么特点?顾英五个学期50米跑的测试成绩所用的两幅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呢?
提问:从每组统计图中,你分别能获得哪些信息?
指出:前两幅统计图都表示20名女生50米跑的测试成绩,但扇形统计图中的数据表示的是各个等第人数的百分比的多少;条形统计图中的数据则是具体的人数,可以看出每个等第具体人数的多少。后两幅统计图都表示顾英五个学期50米跑的测试成绩,条形统计图中的数据直观反映每学期的成绩,折线统计图中的数据则既直观反映每学期的成绩,又清楚地反映每学期的成绩变化情况。
三、实践活动
1.做练习一第7题。
(1)提问:我们班同学的课外阅读习惯怎么样?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了解,可以了解哪些方面的内容?
学生自由回答。
(2)出示第(1)题。
引导:参考这几个问题,你觉得我们班可以确定哪一项调查内容?怎样设计调查表?
全班交流,确定一项调查内容,明确调查表要设置姓名、数量两栏。
活动:请每人拿出这样的调查记录表,各小组组长负责,先在小组里收集、整理数据。
全班汇总学生收集、整理的数据,学生制作统计表或统计图。
展示部分学生的作品,集体评价。
(3)交流:根据统计结果,你怎样评价自己班同学的课外阅读习惯
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法,共同评议
(4)提问:如果要比较不同班级或不同年级同学的课外阅读习惯,想一想,可以怎样开展调查?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
全班交流,指名说说调查的方法及过程。
指出:调查不同班级或不同年级同学的课外阅读习惯,大致需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确定调查内容及设计调查表—--分班级或年级分别调查,整理、汇总数据一---制作统计表或统计图----比较分析数据。
2. 完成“动手做”。
(1)学生阅读“动手做”的活动方法和表达方式,了解操作要求。
提问:你能说说这一活动应该怎样操作呢?
指名学生上台演示,学生观察、评议。
提问:如果要比较同学之间反应速度差异,用哪个数据比较合理?
引导学生交流,明确:可以用每人的平均数进比较,数据小的反应速度比较快。
(2)提出活动要求:
①4人一组开展活动,每人做6次,并在记录单上记录每次的数据。
②根据活动数据,算出每人的平均数,在课本第112页的方格纸上制作小组数据的统计表或统计图
③在小组内相互说一说,从统计表或统计图中能知道些什么。
学生根据要求开展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各小组交流制成的统计表或统计图,说说每个小组同学反应速度情况。追问:要比较各个小组同学反应速度的差异,用哪个数据比较合理?让各个小组算出自己小组的平均数,和其他小组比一比,看看反应速度怎样。
(3)提问:想一想,要比较男、女生反应速度的差异,可以怎样收集、整理数据?
指出:可以先分别整理、汇总全班男、女生的实验数据,再算出男、女生的平均数据各是多少,最后比较出男、女生反应速度的差异。
四、全课总结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还有什么困惑?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