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认识数》
七 认识数
主备课:姚静静
教学内容:
教材第87—89页。
教学构想:
“平均分”是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是产生一个分数的前提。因此本课要强化学生对“平均分”的重视,唤醒他们原有的“平均分”的经验,为初步认识分数做好认知铺垫;再通过围绕“二分之一”的“求同比较”:图形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是它的二分之一,不断剥离分数的非本质属性,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分的是什么并不重要,关键是“平均分成了多少份”和“表示这样的多少份”,这才是分数最本质的内涵。另外,本课还要通过“不平均”和“平均”的对比,再次强化对“平均分”的认识,加深对分数的理解。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并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2.使学生认识分数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读、写表示几分之一的分数。
3.结合观察、操作、比较、联想等活动,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并引导学生和同伴交流数学思考的结果,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4.使学生体会数学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
1.认识几分之一。
2.比较分子都是1的几个分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长方形纸、圆纸片、水彩笔、磁铁。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提出问题
1.孩子们,中秋节妈妈买回来几个月饼,我们一起来数一数。(1、2、3、4、)妈妈买了4个月饼,要平均分成2份,拿出其中的一份给爷爷奶奶,送给爷爷奶奶几个?(板书:2)咱们竖起手指表示(每份几个月饼,就竖几根手指表示)。妈妈把剩下的2个月饼又平均分成2份,拿出其中的1份分给孩子们,孩子们分得几个月饼呢?(板书:1) 1个月饼要平均分给兄弟2个人吃,怎么分呢?怎么表示呢?学生想办法表示。
2.出示月饼图:用一个圆形表示月饼,咱们来平均分成两份,怎么分?(一起做动作)。比较一下两份的大小,贴在白板上。
除了同学们刚才的表示方法,还有其他的表示方法吗?
结合学生回答说明:我们还可以用1/2来表示。
提问:同学们知道1/2是什么数吗?(板书:分数)分数又表示什么意思呢?在哪儿见过?师生讨论。(做动作: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是1/2。)
提问:1/2能代表一半的意思吗?能把分物体的过程说清楚吗?
分数真不简单,一下子就把事情说明白了。
说明:孩子们以前我们学过的1、2、3这种整个整个的数叫做“整数”。(板贴:整数)。可是今天当我们要表达某一个物体的一部分大小的时候,整数不够用了,怎么办?这个时候分数来帮忙了。分数和整数一样,都是我们数的大家族的一份子。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分数。(板书课题:认识分数)
3.教学各部分名称及写法。
1/2怎么写呢?(指导:先画一条横线,表示平均分的意思。平均分成2份,2写在下面。每人分得1份,1写在上面。)
谁来读一读?
追问:2表示什么?1呢? (2表示平均分的份数,1是其中的1份)
指名回答,老师板书。
(板书: 1 分子 )
---- 分数线
2 分母
这一半用1/2表示,另一半怎么表示呢?2个1/2合起来就是什么呢?(一整个月饼)
二、认识几分之一、操作深化
1.直观操作、初步感知。
孩子们,如果月饼长成长方形,你能找出他的1/2吗?我们用长方形的纸片表示月饼,你能折一折,涂色表示长方形纸的1/2吗?
展示孩子的作品
提问:这些涂色部分都可以用1/2来表示吗?为什么呢?
小结:虽然分法不一样,图形形状都不一样,但这些图形都表示两份当中的一份,都可以用1/2来表示。
2.丰富1/2的直观体验。
电脑出示:正方形平均分成2份,一份绿色,一份黄色。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怎么分的?(强调平均分)绿色的占1/2,黄色的也占1/2,我们找到了几个1/2?
电脑继续出示不同的1/2(三角形、圆形)。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想提什么问题吗?(这些图形长得都不一样,为什么都是1/2?)
小结:虽然形状都不一样,但这些图形都表示两份当中的一份,都可以用1/2来表示
3.继续认识几分之一。
电脑出示:涂色部分是几分之一呢?怎么想的?你除了看到涂色部分还看到了什么呢?一共看到了几个1/3?(板书:1/3)
4.判断体验平均分。
电脑出示:涂色部分是几分之几?
三、自主探索、比较大小
1.西游记的故事
话说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路上化缘得到了一个西瓜,猪八戒馋的口水直流啊,对孙悟空说:“猴哥猴哥,我渴死啦,多分点给我行吗?”孙悟空眼咕噜一转说:“行啊,你要西瓜的1/2还是1/4呢?”(板书1/2和1/4)猪八戒想了想说:“我要1/4。”孩子们听懂这个故事了吗?这两个分数哪个大呢?你有什么想对猪八戒说的?(用圆形纸片代替西瓜,请孩子到前面来讲解,并贴在白板上)。如果孙悟空把西瓜继续分,共平均分成8份,会怎么样呢?为什么?还可以怎么分?如果平均分给我们班62人呢?会怎么样?
追问:如果让你继续分下去,每一份会越来越怎么样啊?这些分数有什么特点啊?(父母越来越大,分子都是1)分母表示什么?分子呢?
小结:看来我们用同样大的物体平均分,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份就越小。
2.继续感受几分之一与“1”的关系。
看图猜数:下面老师想考考你们的眼力如何,想不想试一试?
这根彩带涂满了颜色,用哪个数表示?
第二根呢?(1/2)
第二根再变成1/3。怎样知道我们猜得对不对?(出示验证过程)
第三根用哪个数表示?(1/6)咱们验证一下,猜到1/6的举手,你怎么想到是1/6的?
第四根,猜猜这个数是多少,看看这些数你们发现什么? 1里面有几个1/3?1里面几个1/6?1里面几个1/12?又发现规律了,你还想到了1里面有几个几分之一?1/3里面有几个1/6?1/3里面有几个1/12?1/6里面有几个1/12?
如果我们继续平均分成更多的份数,每份会越来越怎么样?会比0还小吗?
小结:随着平均分的份数越来越多,每份会越来越小,再怎么小都比0大。谈话:看来,猜数不能仅仅靠眼睛,还要注意观察和比较以及推理,我们会发现更多的奥秘。数学真有意思!
喜欢变魔术吗?(第一条彩带变成了线段)看,变成什么了?再变一次,(变成了数轴)假如左边这个起点表示整数0,而右边这个点表示整数1,0和1中间的这些无数个点都是什么数呢?它们还是整数吗?(都比1小了,肯定不是整数了。)我们请这几个分数到数轴上排排队。电脑演示1/3在数轴上的位置。提问1/3的位置为什么在这儿?电脑演示1/6,1/12的位置。他们的位置越来越靠近几了?猜一猜1/2的位置在哪里?为什么?孩子们:以后我们会认识更多的整数和分数,他们都可以在数轴上找到位置。(完成全课板书)
四、总结全课。
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朋友——分数,当我们要表达某一个物体的一部分大小的时候,以前学过的整数不够用了,这个时候分数来帮忙了。回顾一下,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分数线、分母、分子各表示什么意思?)以后我们继续认识更多不一样的分数。
课案设计与执行评价表
教学设计(课前) | 课堂执行(课后) | ||
简 洁 | ☆☆☆☆☆ | 简洁的形式 | ☆☆☆☆☆ |
清 晰 | ☆☆☆☆☆ | 丰富的意蕴 | ☆☆☆☆☆ |
流 畅 | ☆☆☆☆☆ | 灵动的创造 | ☆☆☆☆☆ |
丰 富 | ☆☆☆☆☆ | 充分的自主 | ☆☆☆☆☆ |
深 刻 | ☆☆☆☆☆ | 优质的效果 | ☆☆☆☆☆ |
合 计 | ( )颗☆ | 合 计 | ( )颗☆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