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4.繁星
教学构想:
《繁星》选自巴金的《海上杂记,原文一共有4个自然段,教材节选了其中的第一、二、三自然段。文章用词朴实,颇有韵味,仿佛使人置身于繁星中,在其中遨游,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学习并运用联想和想像来写景状物,抒发观赏景物时的感受。
教学目标:
1.认识“昧、坠、怀”3个生字,积累描写繁星的词句。
2.能根据作者的写作顺序了解其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理解其看繁星的感受,学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习用联想和想象的手法写景状物,抒发情感;学习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4.从文中感悟作者的童心、童趣、并体味其酷爱星天的深切感受,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祖国和故乡的眷恋之情。
教学重点:
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生动、形象、恰当地表达感情。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美好的生活,对祖国和故乡的眷恋。
教学准备:ppt
教学过程:
板块一:导入新课,了解作者
1.同学们,你们观察过夜晚的天空吗?夜空中有什么?(星星)星星是夜晚的精灵,在无边的夜空,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同学们,你爱看天上的繁星吗?每当你凝望那充满神奇色彩的星星时,你的心情如何?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文坛巨匠——巴金对繁星的观察和感受。(板书:4 繁星)
2.(出示巴金简介)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市人。代表作有《新生》《爱情的三部曲》(《雾》《雨》《电》)《春天里的秋天》《激流三部曲》(《家》《春》《秋》),(课件出示2)他的文字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
板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2.查字典理解词语
摇摇欲坠:形容非常危险,就要掉下来或垮下来。
半明半昧:昧,昏暗。一会儿明亮,一会儿昏暗。
密密麻麻:又多又密(多指小东西)。
3.自读课文
自己小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课文按怎样的顺序写的?找出相关词语圈出来。
交流:
写了“我”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
文章按时间顺序写的。
从前——三年前——如今
板块三:研读课文,体验作者情感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思考:写了什么。作者回忆从前在家乡庭院看繁星。
2.指名读第二自然度,思考:写了什么。
作者回忆三年前在南京读书时看望繁星。
理解“星光在我们的肉眼里虽然微小,然而它使我们觉得光明无处不在”。
星光代表着光明,虽然它的光很微弱,但是满天的繁星让我们觉得充满了希望。
3.默读第三自然段,思考:写了什么。
交流:“我”在海上观看繁星。
理解: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
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我”的眼睛模糊时所见的无数星星摇摇欲坠的形态,比作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生动形象,富有情趣。
理解: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
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依次从触觉、听觉和幻觉的角度描写海上之夜令“我”产生的种种美感。它们由表及里、由深入浅,一气呵成,充分渲染了海上之夜的柔美,静谧和奇妙,使读者充分感受到了强烈的渲染。
小结:《繁星》描写了作者三次看繁星的经历和感受。由于主观条件(年龄、阅历、心情)和客观条件(时间、地点、氛围)的不同,表现出的意境和感受就不同。第一次是在自家院子。第二次是在南京后门,作者当时挣脱出了封建家庭的樊笼,来到大的天地,接受了自然科学的熏陶,因此觉得星星很亲切,光明无所不在。第三次是在海上,船动星移,追引起梦幻之感。
板块四:学习写法,拓展迁移
1.仿写:
在作者的笔下,繁星点点,胜似仙境,美妙无比。文章之所以有如此美妙的意境,是因为文章既有对星空真实的描绘,也有作者自己丰富的联想,这种写法就叫作虚实结合。模仿课文的写法,按照句式也写一段这样的话。
渐渐地___________,我仿佛看见___________,我仿佛听见__________,我觉得_________________。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寻找虚写景物的句子。
(2)学生找出这些句子后进行赏析,并按要求写作。
(3)大组交流汇报自己所写的句子。
板书设计:
4 繁星
从前 家乡 仿佛回到母亲的怀里
三年前 南京 仿佛和朋友对话
如今 海上 仿佛睡在母亲的怀里
热爱大自然 向往美好生活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