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分(三)》课案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46-47页例4,“想想做做”第1-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平均分的活动过程,进一步掌握“按每几个一份地分”和 “按几份平均分”的方法,能区分平均分的不同分法,能根据平均分的同一情境从不同角度说明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
2.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表达等活动,比较平均分的两种分法,加深认识平均分的不同过程和结果,感受不同分法的内在联系,积累平均分的经验,发展比较的能力。
3.使学生积极参与操作和思考活动,了解现实情境中具有数学现象和数学内容,体会事物之间存在联系与区别。
教学重点:
比较、认识平均分不同分法的特点。
教学难点:
根据同一情境从不同角度说明分法。”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小棒、圆片各若干。
教学构想:
1.本课的教学,要让学生清晰地形成每几个一份和平均分成几份的两种数学模型。
2.动手实践比空洞地说或写,教学效果更为明显。譬如,将12根小棒,每3根分成一份。将12根小棒平均分成6份。如果直接说或写,学生容易一步到位,无法看出思维的过程。而通过动手实践则不同。
3.与两种平均分割裂地教相比,本课的教学还应很好地沟通两种平均分,尽管分的操作方法不同,但它们指向的图像又是一致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感知,初步比较
1.谈话引入。
回忆前两节课的内容,我们主要学习和研究的是什么知识?
2.操作激活。
出示8根小棒。
要求:把它们每2根一份地分,看看能分成几份?
把它们平均分成4份,看看每份有几根?
交流:刚才各是怎样分的?
请小朋友再观察黑板上两位同学分的过程和结果,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吗?
3.小结归纳。
二、动手操作,比较分法
1.教学例4。
引导:老师这里有12支铅笔,你能运用我们学到的知识,把12支铅笔平均分吗?
2.初次尝试。
请一名学生在展示台用小棒代替铅笔分一分,结合学生黑板上出现的实际分法进行教学:
如出现:/// /// /// ///
(1)交流:这是平均分吗?你能介绍自己是怎样分的吗?
小朋友听明白他是怎样分的了吗?
(2)提问:有没有分好后与他摆出的结果相同,但却是不同分法的呢?那你怎样分的?
(3)比较:现在平均分摆出的结果一样,但他俩的分法不同在哪里呢?大家先同桌交流一下,再把不同的分法告诉大家。
(4)小结:小朋友现在看到,虽然平均分摆出的结果相同,但分的过程却不一样:一种是“每3支一份地分”,看出可以分成4份;一种是“按4份平均分”,看出每份3支。不管哪种分法,结果都是每份铅笔的支数相同,因此都是“平均分”。
3.再次尝试。
引导:12支铅笔平均分,你还可以怎样分,有哪些不同的方法?先自己用小棒分一分.再在四人小组中说一说是怎样分的.并互相说说你摆出的结果还可以用哪种分法得到。
交流:你分的结果是什么?能说出哪两种分法都能得到这个结果吗?
讨论:12支铅笔平均分可以有几种不同的结果,你能有序地说说一共发现了多少种平均分的结果吗?
启发:比较一下,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有不同的分法,可以是“每几个—份的分,结果是分成几份”,也可以是“按几份平均分,结果是每份有几个”。
三、巩固应用,深化认识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提问:这里两种分法摆的圆片结果一样吗?分法有什么区别?
说明:这里平均分摆出的相同结果,可以用两种分法得到:一种可以每2
个一份地分,另一种可以按5份平均分。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提问:看图说说,按哪丽种分法来平均分的,结果怎样?
3.做“想想做做”第3--6题。
四、反思过程,全课总结
引导:小朋友回忆一下学习过程,今天学习了平均分的什么内容?
谈话:通过今天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我们回家后可以打电话给老师,也可以请家长在群里留言哦。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