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教研平台>电子备课> 详细内容

连除实际问题

发布时间:2019-12-31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连除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P13~14例4、“练一练”;P16练习三第9~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题意并分析数量关系,能够选择一种方法列式计算,并且能够在老师的提倡和鼓励中试着列出综合算式。

2.使学生有分析数量关系的策略以及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产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愿望,在学习活动中获得自主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两步连除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把得数代入原题”的检验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构想:

本课教学用连除解决实际问题,这是三年级学习连乘计算的实际问题的逆思维,可以用两种方法解决,既可以用连除的方法,也可以用先乘后除的方法。通过教学,帮助学生进一步积累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发展数学思考,增强数学应用意识,体会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帮助学生进一步积累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逐步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基本思路。教学中要关注以下两点:

连除的实际问题,首先要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在思考过程中帮助学生体验和感悟从条件出发分析数量关系的策略。在教材安排的解决问题中,这是第一次在例题中正式提出检验的要求,因此要具体引导学生学会怎样检验。教材中安排了两种检验方法:一是用另外一个方法检验;二是代入原来的题目中检验。

教学过程:

一、呈现问题

1.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问:图上告诉了我们哪些数学信息?

提问:你知道了哪些条件?要求什么问题?

二、解决问题

提问:找出相关联的条件,根据哪两个条件可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1.小组活动

1)回顾策略。

提出:在三年级时我们曾学习过从条件想起的策略,在这里我们仍然需要从条件想起,哪两个条件是有关联的,用这两个条件可以提出一个怎样的问题?

2)确定先算什么。

提问:根据“2个书架一共放了224本书”可以提出一个什么问题?

小结:通过这两个条件可以先算平均每个书架放多少本书?再结合另一个条件可以求出每层放多少本书。

提问:这是一种思路,还有其他的办法吗?

提出:根据“有2个书架”和“每个书架有4层”可以先算一共有多少层。

3)表达思考过程

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这两种方法分别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列式计算

独立分步列式。

提问:第一步、第二步分别根据哪两个已知条件来求的?

提问:你能列出综合算式吗?试一试。

提问:两种不同的解决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3.检验结果

谈话:既然两种方法都能得到最终结果,那么我们就可以用一种方法检验另一种方法算得是否正确。

提问:还有其他的检验方法吗?

小结:也可以把算出的结果作为条件,代入原题,看看2个书架是不是一共有224本书。

追问:你还能说说这里用的检验方法和过程吗?

4.回顾交流

引导:请同学们回顾一下今天的连除实际问题解答和检验的过程,想想你有哪些收获或体验,和同桌说一说。

交流:你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有哪些体会?

三、巩固提升

1.教学“练一练”

提问:想想可以根据什么条件得到一个新条件?

学生活动:

1)观察图片,了解图中呈现的数学信息,让学生完整地表达思考过程。

2)独立解决,交流思考方法。

3)将两种不同解法进行比较。

4)回顾解题过程。

2.练习三第9题

谈话:找出有联系的条件,说说可以先算出什么,再算什么?

小结:根据“900本图书平均分给6个年级”可以提出问题:每个年级可以分得多少本?再根据“每个年级有3个班”可以求出每个班分得多少本。

谈话: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思考过程和每一步计算的含义。

谈话:除了这种思路,还有其他的办法吗?列式计算。

追问:第一步和第二步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明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搞清楚每一步计算的含义。

3.练习三第10题。

联系生活实际,出示一个药瓶,通过投影放大显示药瓶上的相关信息——共“150片,每日3次,每次2片”。

提出问题:这瓶药可以吃多少天?

让学生先讨论这些信息的含义,再商量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交流汇报。

4.练习三第12题。

先让学生观察图片,了解图中呈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再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最后让学生交流思考方法。

交流反馈时,教师分别提问:第一步求的是什么?根据哪两个已知条件来求的?

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两种解法进行比较。

4.练习三第14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独立审题。说说解决第一个问题需要哪些条件?解决第二个问题呢?

学生独立解决,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四、回顾总结

 总结:学习了用连除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你有什么收获?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什么?

五、课堂作业

 练习三第11、13题。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