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教研平台>电子备课> 详细内容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识字8《人之初》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0-04-22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主备人:

许金玉

教学内容:

《人之初》

教学目标:

1. 会认“之、初”等13个生字,会写“远、近”等7个生字,重点写好“之、义”。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运用熟字加减等方法,结合语境识字。

4.认读“初始、初夏、性格、个性”等8个词语,复习“不”的变调规律。联系生活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5.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激发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之、初、性”等13个生字,联系生活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认识“之、初、性”等13个生字,联系生活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三字经》视频

 

                            1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学习《三字经》选段第8课《人之初》。

2.板书课题:识字8 人之初

3.学习“之”“初”

4.齐读课题。

二、介绍《三字经》。

出示图片,简单介绍《三字经》(教师读,学生听)。

三字经》自南宋以来,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是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儿童启蒙读物,共一千多字,可谓家喻户晓,脍炙人口。三字一句的韵文极易成诵,内容包括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广泛生动而又言简意赅。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儿童道德教育丛书》

三、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纠正读音。

四、学习生字,检查预习。

1.借助拼音,自由读生字新词。

第一组

之初  性相近 习相远  之道 不学

玉器  知义

要求:

(1)读准字音,词连读。

2)同桌交流:哪些字的读音容易读错,在书上用“.”做记号,多读几遍。

2.去拼音,自由读生字新词。

要求:读准字音,词连读。

检查指导。

指名读生字及词语。

相机指导:“之、初、善、专”是前鼻音还是都是翘舌音,“专、迁”是前鼻音,“性” 是后鼻音

齐读生字及词语。

第二组

苟不教 子不学 幼不学 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学 不知义

注意观察这一组词语,你发现了什么?(都带有“不”字。)

进行“不”的 变调规律复习: 后面的字是第四声时,读第二声;后面的字是其他声调时,都读第四声。

4.识记生字

1采用熟字加一加的方法记忆:“初”,衣字旁加“刀”;“性”,竖心旁加“生”; “贵”,“中”加横加“贝”;“玉”,“王”加一点。

2采用字理识字法识记:

“性”,从“心”,指人的本性;从“生”,指人的本性、性格 一生下来就有。

“教”的甲骨文的字形,像一个老师拿着教鞭督促孩子学知识。

“善” 的甲骨文字形是羊下面一只眼睛,表示看来十分美好。

指导写字,规范书写。

出示生字“之、相、近、”,认读,口头组词。

指导观察生字特点和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老师重点指导“之、习、近、义”的笔顺和书写,学生书空。

“之”独体字,主笔是平捺,要写得舒展。横撇的角度要小,平捺紧接着横撇写。

“近”半包围,先写里面的“斤”,写在田字格的中心偏右上,走之最后的平捺要舒展,把里面 的字托住。

4.学生描红,仿写。

5.展示书写作品,进行讲评。

6.读读写写之后、相当、近来、走近、远近、习气、学习、远山、白玉、玉

六、指导朗读,播放视频。

1.自由读课文。

2.播放《三字经》的视频朗读。

3.学生练读(比赛读、男女生读、小组读)。

4.配乐朗读。

    

2课时

一、出示词语,复习导入。

1.出示生字:之 相  近  习  远  玉  义

指名读,齐读。

出示词语:

初始 初夏 性格 个性

专门专心 善良 友善

练习朗读,你还能想到哪些词语?

齐读全文。

二、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1.理解字词意思。

“习”,你在哪里 见过这个字?(习惯、习性、恶习。

可以相机告诉学生,这里的“习”是习 惯、习性,“恶习”是不好的习惯、习性。

苟:如果,假如。

乃:就。

迁:搬迁,变迁,变化,改变。

宜:意思相近的:合适,适宜。意思相反的:不宜。

琢:雕刻。

器:器具,有用的玉器。

义:道理。

学习第一节。

指名读第一节。

老师简单介绍诗文意思:

第一句:每个人本性都是善良的。这个善良的本性,每一个人都相同,后来因为个人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便产生了很大的差别。

第二句:如果幼小的时候不施以良好的教育,那么他的性情便会受到不好的影响而有所改变。教育的方法,最重要的是有恒而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经过老师的介绍,你懂了什么?前后桌讨论交流。

代表展示:我们的本性是善良的,要经过好好学习,接受好的教育,才能成才。

(板书:善良  好的教育)

指导朗读。

学习第二节。

1)自由读第二节。

2)指名读第一句(出示: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3)你读懂了什么?

小组讨论交流。

代表全班展示:

如果不肯好好学习,是非常不应该的,因为幼小时不肯及时学习,将来长大后,能有什么成就和作为呢?

4指导朗读。

5)出示没有雕刻的玉石和雕刻好的精美玉器的图片,谈谈自己的感受。

6)(出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指名读。齐读。

7)谈谈读后的收获。

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玉是一种可以用来当装饰品的石头,如果不去雕琢它,它是不能成为人见人爱的美器;同样的道理,人如果不肯勤奋求学,是不会懂得礼节道义的。

练习背诵

1.指导朗读全文。

2.练习背诵。

四、书写指导

1.认读“习、远、玉、义”,口头组词。

2.重点指导“习”和“义”的写法

“习”独体字,先外后内。主笔是横折钩,要写得舒展。横折钩的竖部分略往左斜,点提起笔与横折钩起笔直对。

“义”独体字,主笔是捺,要写得舒展。点并非在撇捺交叉点对上位置,而是偏左,高度居中,撇最高,捺最低,撇捺交叉点在笔画中部,呈对称式。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