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海上日出》教学设计
教学构想:
《海上日出》记叙了作者坐船在海上观看日出的情景,语言质朴而准确、生动而形象,是描写日出的经典散文。作者依次描写晴朗天气的日出,天边有云情况下的日出,表达了对这一自然奇观的喜爱之情。
教学中,应在理解和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着重引导学生了解日出时的景象发生了哪些变化,体会按景物变化顺序写景的写法,并按此顺序复述海上日出的景象。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扩、范”等字,会写“扩、荷”等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清静、扩大、范围、重荷”等词语。
2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品读课文,在脑海里构建“海上日出”美景。
3.理清课文结构,想象画面朗读,感受海上日出景象之“奇”。
4.领悟课文按景物变化顺序写景的方法,并学习运用。
教学重点:
1.通过阅读,感悟海上日出的动静相宜的描写方法。
2.体会作者观察角度的变化和拟人手法的运用。
3.抓住关键词句,感受日出的壮丽景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随文入境、以境促读,以情怡景。
教学难点:
1.学生能感悟海上日出的壮丽景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体会日出的变化过程,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观察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话说“日出”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同学们见过海上日出吗?引导学生从“按什么顺序,说得怎么样”的角度进行评价。
3.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巴金先生的散文《海上日出》,看看巴金先生是怎样写海上日出的。板书课题。
4.简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尧棠,另有笔名有佩竿、极乐、黑浪、春风等,字芾甘。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中国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巴金1904年11月生在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家庭里,五四运动后,巴金深受新潮思想的影响,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开始了他个人的反封建斗争。1923年巴金离家赴上海、南京等地求学,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生涯。
写作背景:巴金1927年1月,从上海乘船去法国留学,在轮船上,观察海上日出的景象,他非常喜欢这幅大自然画卷,就用文字把这些美丽的画面描述了出来。
二、检查预习,识字学词
1.检查课文朗读。
2.检查字词认读。
(1)出示:
清静 扩大范围 负着重荷
一刹那 夺目 分辨
灿烂 镶金边 紫色 不仅
指名读,齐读。
理解“重荷”“一刹那”。
(2)学习多音字“荷”、“刹”。
出示“荷”的义项:①即莲;②担、扛。根据语境为“荷”字选择正确读音。
这是一支荷枪实弹、训练有素的武警部队。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荷花开了,粉嘟嘟的,真漂亮。
(3)理解生字“镶”
出示:太阳在黑云里放射的光芒,透过黑云的重围,替黑云镶了一道光亮的金边。
指名读句子。
师画云,让学生“镶”边
三、再读课文,感受变化。
1.指名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海上日出”的?
按照晴天时、多云时、有黑云时的顺序写海上日出?
写晴天时的海上日出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巴金按照太阳变化的顺序也就是时间顺序,写出了晴天时海上日出的伟大奇观。
2.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1-3自然段,想一想课文写出了海上日出的哪些变化,并画出关键的词句。
3.学生自学,在书上作批注,教师巡视指导。
4.组织交流,教师参与。
(1)预设一:颜色变化。
①交流描写颜色的词语:一片浅蓝、一道红霞、红是真红、红得非常可爱、深红、有了光彩
②读一读这些表示颜色的词语,你体会到了什么?(颜色由浅到深)
③读一读这些句子,体会颜色由浅到深、光芒由弱到强的神奇和美丽。
(2)预设二:光亮变化。
①交流描写光亮的句子:加强它的亮光、没有亮光、夺目的亮光。②读一读这些表示光亮的词语,你体会到了什么?(光亮不断变化)
③质疑:为什么前面描写红霞在“加强它的亮光”,后面描写露出“小半边脸”却没有了亮光呢?
④连读三句描写光亮的句子,体会光亮变化的刹那之美
(3)预设三:位置变化。
①从哪些词语中,你能感受到太阳的位置在发生变化?(“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努力上升”“冲破了云霞”“跳出了海面”)
②抓住以上动词,朗读体会位置的不断变化。
5.概括课文,理清脉络。
学到这儿,你知道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了吧?
课文记叙了作者坐船在海上观看日出的情景。
四、指导写字
重点指导“镶”“紫”。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课文依次写了晴天时、多云时、有黑云时的海上日出,按照时间顺序写出了晴天日出时太阳位置的变化。课文是如何把太阳的变化写清楚的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板书设计:
16海上日出
颜色变化
太阳变化 光亮变化
位置变化
第2课时
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海上日出》,请说说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日出景观的。(板书:海上日出)
2.课文描写了海上日出的哪些变化?
颜色变化、光亮变化、位置变化。
二、品读变化,领悟写法
研读一:画出日出简图,体悟表达顺序。
1.默读课文第1-3自然段,根据课文所写,画一画海上日出的简图。
根据课文内容思考:应画几幅画面?该怎样画?
2.教师实物投影展示学生所画的日出简图,相机引导补充纠正。
3.图文对照,完成填空。
太阳在海面下→(露小半边脸)→(跳出海面)→发出光芒
4.图文对照,用上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说说海上日出时的景象。
那时——转眼间——过了一会儿——到了最后——一刹那间
按照时间顺序、景物变化的顺序写景,能够把景物写得层次清晰、有条不紊,给人一种清清楚楚的印象。
(板书:按变化顺序写景)
研读二:关注修辞手法,体会生动形象。
出示: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
1.你发现这个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
点拨:注意加点的字。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读一读,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
小结:贴切的拟人,能够让描写更加生动形象。
研读三:研读多云、天边有黑云时日出的景象
1.读一读4、5自然段,说一说日出景象又有什么不同。
2.想象画面,朗读多云、天边有黑云时日出的景象。
思考:为什么分辨不出水和天?
3.思考:课文已经描写了天气晴好时的日出景观,为什么还要描写白云飘浮、乌云蔽日下的日出景观呢?你感受到了什么?
4.出示:这不就是很伟大的奇观吗?
指名读。
换个说法,体会情感。
三、学以致用,课堂练笔
1.迁移变化顺序,练习分解变化过程。
过渡:春去秋来,潮涨潮落,世界上万事万物都在不断变化。要想按照景物变化的顺序描写它们,首先要按照变化的顺序分解它们变化的过程,将这些变化分成几个不同的场景、阶段。下面几种情景,你将怎样分解呢?
(1)出示几种有变化的情景。
建造大楼、种子发芽、冬日下雪。
(2)学生自由选择一种情景,练习分解。
(3)组织交流,教师点拨
建造大楼:可以选取打地基、建框架、盖屋顶、装幕墙、做装修等环节,描写工程的变化情况。
种子发芽:可以选取冒出地面、慢慢长大、抽出嫩芽、长出叶片等,描写变化情况。
冬日下雪:可以选取开始飘雪、逐渐积雪、大雪覆盖等,描写雪的变化和景物的变化。
2.运用各种分法,表达变化景象。
(1)如何把这个变化的景象写清楚呢?引导学生懂得运用时间连词等把看到的景象写清楚,能给人一种通顺连贯之感。也可适当运用修辞手法,让表达更加生动。
(2)学生练笔,教师巡视指导
3.聚焦学习重点,评价学生练笔
(1)指名学生读自己的习作,师生倾听。(2)学生评价,教师补充
评价标准:①按照顺序写变化;②运用连词写变化;③适当运用修辞手法;④抓住印象深刻的景象。
四、布置作业
1.研读《三亚落日》,想一想:这篇文章是如何写“三亚落日”这一变化的景象的?
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看看日出,结合自己的体会,说说课文描写日出的精彩之处。(选做)
板书设计: 16 海上日出
颜色变化 按照顺序
光亮变化 运用修辞
位置变化
口才与表现目标设定与执行评价表
|
目标设定(课前) |
课堂执行(课后) |
礼仪 |
整洁、得体 |
☆☆☆☆☆ |
体态 |
端正、大方 |
☆☆☆☆☆ |
表达 |
清晰、准确 |
☆☆☆☆☆ |
思维 |
灵活、缜密 |
☆☆☆☆☆ |
心理 |
健康、向上 |
☆☆☆☆☆ |
教学反思:
<!--EndFragment-->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