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教研平台>电子备课> 详细内容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7课《跳水》

发布时间:2020-06-02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教学内容:统编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十七课《跳水》

教学目标:

1.认识“肆、桅”等7个生字,会写“艘、航”等14个字,会写“环游、航行”等12个词语。

2.默读课文,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试着讲讲这个故事。

3.找出描写水手们的语句,并说说这些语句是怎么推动情节发展的。

4.说说危急时刻船长的办法好在哪里,说说读了这个故事受到的启发。

教学重难点:

重点:教学目标12

难点:教学目标34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构想: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一书也强调“阅读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同时,在新课程学习中,教师角色已经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结合上述新课程理念,我选用尝试探究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运用“粗、精、品”三读的阅读方法,进行自主阅读尝试,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读懂课文内容,落实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2课时

一、回忆导入,梳理任务关系

1.说说故事内容。

(1)故事中有哪些人物。(指名回答)板书:孩子、猴子、水手们、船长

谁能看着板书说说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2)谁来看着板书把故事主要内容说一说。

在一艘回航的帆船上,(  )拿( )取乐。(   )(   ),(   )追着(   )走上最高的横木。危急时刻,(  )逼孩子跳人海中,(   )救起了(   )

二、从“情节”出发,了解人物思维过程

水手、猴子、孩子和船长之间的关系,我们已经弄清楚了。列夫·托尔斯泰把故事的情节写得生动曲折,引人人胜。

1.情节中最让人揪心的就是孩子走上了最高的横木,处于极其危险的境地。那么,这是谁造成的呢?请同学们打开书。

出示:

活动一:

1.默读课文,思考:孩子走上了最高的横木,处于极其危险的境地,是谁造成的?

2.小组讨论,交流。

1)生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2)小组讨论并交流后指名回答。

预设:猴子的原因。因为它逗弄孩子,拿着孩子的帽子又撕又咬,还把帽子挂在最高的那根横木上,让孩子生气得忘记了自己的安全。

水手的原因。因为水手一直在笑,这让孩子觉得很丢脸,也让猴子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因此更加放肆。

孩子自己的原因。他不服气,一直在跟猴子较劲,因而让自己处于危险的境地。

2.猴子的表现。

(1) 猴子是一种通人性的动物,很聪明,它显然知道——

出示:它显然知道大家拿它取乐,因而更加放肆起来。(指名读)

哪些语句让你们感到猴子越来越放肆?

①猴子忽然跳到他面前,摘下他的帽子戴在自己的头上,很快地爬上了桅杆。

②……猴子坐在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摘下帽子来用牙齿咬,用爪子撕,好像故意逗他生气。

③猴子不但不理,还撕得更凶了。

④……猴子比他更灵巧,转身抓着桅杆又往上爬。

⑤猴子还不时回过头来逗孩子生气。爬到了桅杆的顶端,它用后脚钩住绳子,把帽子挂在最高的那根横木的一头,然后坐在桅杆的顶端,扭着身子,龇牙咧嘴做着怪样。

(2)小结:从猴子的举动,可以读出它在逗弄孩子,且行为越来越放肆。

3.水手的表现。

(1)故事发展过程中,描写水手的“笑“有几次?一开始是——“哈哈大笑”,接着——“又大笑起来”,后来是——“笑得更欢了”。

(2)水手一次又一次的大笑,对故事情节的发展起了什么作用?揣摩一下水手们的心理。一开始“哈哈大笑”时,水手们想——“接着又大笑起来”,他们想——“笑得更欢了”他们想——

3)水手一次又一次的大笑,使得猴子——逗弄孩于更加带劲了,也让孩子——更加生气了,以致最后走上了最高的那根横木。

那水手的笑在故事发展中起到什么作业?——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3)当水手们看到孩子爬上最高的横木,处于危险境地,他们的表现如何?会吓得想些什么?

预设:太危险了!该怎么办?

4.孩子的表现。

水手一次又一次的笑使得猴子越来越放肆,也使得孩子的表现在不断地变化。

(1)默读课文第2~4自然段,找到描写孩子表现的语句,推测下他在想什么。

2)交流描写孩子表现的语句。

提示:笑得很开心;哭笑不得,眼巴巴地望;吓唬它,大喊大叫;气得脸都红了,爬上桅杆去追;一边追一边喊;气极了,摇摇晃晃走上横木。

(3)孩子的外在表现在变化,实际上是孩子的什么在变?

(4)孩子的整个思维过程,一步步被猴子影响着。因为他一直在想着要抢回帽子,要抓住猴子,不然太丢人了,所以他从“哭笑不得”到“大喊大叫”,从“气红了脸”到“边追边喊”及至最后气极了,完全失去了理智。于是,发生了让人胆战心惊的一幕。

PPT出示:

孩子气极了,他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

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掉到甲板上就没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那头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

①哪些词语让你们感受到孩子的境地很危险?

②用一个词形容孩子处境的危险或情况的紧急。

提示:危在旦夕、命悬一线、万分危急、千钧一发……

作为水手,他们知道此时此刻的危险,所以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孩子听到叫声往下一望,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水手们很慌张,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活动三、从结果推测,感受船长沉着果敢

1.船长让孩子转危为安。

(1)正在这个危急关头,船长出来了。船长的表现看起来很简单。

活动二:

1.朗读第5自然段,思考:船长在一瞬间便作出了决定,难道他没有经历过思考吗?

2.小组讨论并交流,说一说船长的思维过程。

2)出示第5自然段。师生合作朗读。

父亲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就立刻瞄准儿子,喊道——(学生接读)“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枪了!”孩子心惊胆战,站在横木上摇摇晃晃的,没听明白他爸爸的话。船长又喊——(学生接读)“向海里跳!不然我就开枪了!一!二!”

(3)船长立刻便作出了决定,他思考了吗?

(4) 推测船长从看到儿子在桅杆顶端插摇晃晃。到用枪瞄准并命令儿子跳水这瞬间的思维过程。

提示:利用思维导图,说说船长的思维过程。

无论是继续往前走还是往回走,随时都有可能摔在硬硬的甲板上,海上风平浪静,又有那么多个水性很好的水手,所以孩子跳进海里是安全的。

他是孩子的爸爸,因而他比任何人都要担心。但他还是个经验丰富的船长,在经过短暂而慎重的思考后,他觉得跳水是最好的方法。

2. 父亲对孩子的两句喊话中有7个感叹号,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出这7个感叹号?(短促、有力、不容置疑、命令式的语气)请你带着自己的理解再来向孩子喊话。(指名学生读—学生评价—再指名学生读—齐读)

3. 结果怎样呢?(指名学生说)(课件出示课文第6自然段)

1)先指名学生读,然后全班齐读。

2)这段和课文题目有什么关系?作者要赞扬什么?

末尾回应课题,“跳水”是事情发展的结局。课文以解决问题的方法——跳水做题目,这既与故事情节的发展紧密相关、又突出了船长处事的果断、镇定、机智。

4. 你觉得这篇文章的主要人物是谁?

这就是大作家写法的特殊之处,小说前半部分浓墨一环扣一环,用了四分之三的篇幅把事情推到了千钧一发的紧要关头,为主要人物的出场作铺垫,而写主要人物的笔墨不多,寥寥数语,化险为夷。

活动四、总结全文,课外延伸。

今天我们学习了《跳水》这一课,我们要学习船长在危急关头冷静、机智、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也要劝诫孩子遇事应先考虑后果,不要一时冲动,一定要冷静沉着。劝诫水手开玩笑开玩笑要有分寸,不要太过分。

作业

1.课后同学么可以讨论讨论,除了船长的这个办法,还有没有别的方法?

2.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战争与和平》《复活》《安娜·卡列尼娜》,选有兴趣的读一读。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