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具的家》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文具的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具、次”等13个生字,认识“斤字旁”,会写“办、包”等7个生字,积累生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根据标点提示,注意长句子的停顿与连贯,读出不同人物对话的语气、语调。
3.初步养成爱护文具的习惯。
教学时间: 第一课时
教学构想:
《文具的家》是一篇记叙性的文章,文字活泼,富有童趣,并配有两幅生动有趣的插图,符合一年级儿童的审美情趣和阅读心理。教学中拟从学生兴趣出发,力求运用多种识字方法,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做到识用结合。在课文阅读方面以“朗读”训练为主,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认识生字、会读对话、了解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趣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板块一:认读字词,初读课文
1.借助实物,认读字词。
(1)出示铅笔、橡皮、转笔刀,引导学生说出名称。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词语。
要点“转笔刀”的“转”是第四声
(2)铅笔、橡皮、转笔刀都是文具,认读词语“文具”,文具就是文化学习的用具。你还知道哪些文具?(出示“具”的字理演变图)“具”字上面是器物鼎,下面是双手,表示双手捧着盛有食物的鼎器(餐具)。喝茶的用具叫作“茶具”,吃饭的用具叫“餐具”,做工的用具叫“工具”。这些文具有一个共同的家,知道是哪儿吗?出示文具盒,相机出示词语,拼读词语。
2.自读课文,认读字词。
(1)借助拼音,自由地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
(2)出示字词,检查自读情况。
要点:“次、仔、所”是平舌音,“査、找”是舌音,“新”是前鼻音,“平”是后鼻音。
(3)识记生字
①猜字迷:“一个大力士,左手一块大石头,右手一块大石头。”"(办)
②编儿歌:“去字头上戴小帽。”(丢)
③以熟带生:复习“那、海、苹、此、炮”等字,识记“哪、每、平、些、包”。
④换偏旁:以“戈、欠、也、念”为字根,玩一玩转盘游戏,组成不同的生字。
提示:“新、所”右边的“斤”是本课要学会的新偏旁,在“近、听”里见过,本课作为偏旁重点识记。“仔、让”是形声字,“仔”有幼小的意思,如“仔鸡、仔猪”,本课“仔细”中的“仔”有细心的意思,可适当区分
3.游戏巩固识字。
(1)去掉拼音,开火车读生字词
(2)当小老师,领读生字词。
(3)齐读字词
(4)词语开花
板块二:指导朗读,了解内容
1,借助插图,感受贝贝丢文具
(1)出示插插图,认识贝贝。
(2)读读课文第1、第2自然段,了解贝贝不珍惜学习用品,没有养成好习惯。
提示:“着”是多音字,文中读“zho”。
(3)练读第1、第2自然段。
要点:指导学生注意逗号的停顿和关键词语,读出节奏,读出遗憾的语气。
2.创设情境,体会妈妈的教导。
(1)贝贝的铅笔、橡皮又丢了,她回家后就向妈妈要新的铅笔、新的橡皮。妈妈是什么态度?贝贝又是什么反应?自由读课文第3、4自然段。
(2)指导朗读第3自然段,重点读好妈妈的疑问句。“你怎么天天丢东西呢?”
提示:妈妈为什么会生气呢?紧扣“天天”理解。
要点:读出疑惑、责备的语气,最后语调上扬。
(3)指导朗读第4自然段,重点读好妈妈教导的话。
提示:观察插图,想象人物的表情、动作,体会人物的心理。抓住妈妈一手抚摸贝贝的头的动作等,体会贝贝的无奈和妈妈的耐心、慈爱。
要点:师生分角色朗读,特别强调读好带有“家”字的句子。
3.采访明理,养成整理好习惯。
(1)指导朗读第5自然段,知道贝贝在妈妈的启发下找到了文具的家。
要点:指导读好“就是文具的家”读出肯定的语气。
(2)现在,每天放学后,贝贝又是怎么做的呢?她是怎么仔细检查的呢?
要点:指导读好“每天”“都要”“仔细”“所有的”等关键词,注意标点符号的停顿,读好长句相机了解“仔细检查”的意思。采访:贝贝,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齐读课文第6自然段。
板块三:复习字词,学写生字
1.出示生字词,读词。
2.学写生字。
(1)独体字:“文、办、平”。
提示:提醒学生观察笔的起笔、收笔位置,尤其要找准横中线、竖中线上的笔画。
要点:“文”的第3笔从竖中线起笔;“办”字先中间后两边,“力”写得瘦长些,撇从竖中线起笔,两点平齐,从横中线起笔:“平”的第2横在横中线上,竖在竖中线上。
(2)半包围结构:“包”。
提示:注意笔顺,先外后内。
要点:第2笔横折钩的折要往里略收,竖弯钩要写得舒展,包住上面的部分。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