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
教学构想:
本文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作者按游览的先后顺序,先写了去双龙洞途中的风光,接着写双龙洞洞口和来到外洞;再写怎样通过孔隙来到内洞;最后写出洞。行文中还有一条线索,即作者多次写到水。在途中是“一路迎着溪流”,来到洞口时,发现“那溪流就是从洞里流出来的”;“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在内洞,作者看到了“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听到“声音轻轻的”。以上两条线索十分清晰。
选编这篇课文,一是通过阅读,让学生感受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二是让学生通过感悟按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学习有条理叙述的表达方式,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和朴实。
教学目标: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2.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教学难点: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齐读课题)
联系文章第一自然段,回忆文章内容。
回忆作者游双龙洞的顺序。(板书: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二、新授
活动一:绘制“导游图”
1.对照板书,联系课文,把握景点特点,绘制“导游图”。
2.评析“导游图”。这幅“导游图”完成着怎么样呢?跟随着作者的脚步,咱们一起来评一评。
活动二:游“双龙洞”
1.即将游览金华的双龙洞,作者的心情如何?(生答)你从文中那些文字读出作者的喜悦?(杜鹃、映山红、各色的花------)(泉水在唱歌)
2.伴着美景,乘着兴致,来到了洞口,走进外洞,洞口和外洞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高、大)结合文章内容说说。
3.洞口宽大,很有气势,外洞高大,真想到内洞一探究竟。过了外洞就可以直接进入内洞吗?(交代:孔隙)要过孔隙,选择一下交通工具吧!(小船)
我们选择什么样的小船呢?(两个人——)这样有问有答的句式,成为(设问)读一读,你的收获是什么?试着读一读,读出船的“小”。
选好了小船,下面我们来邀请两位乘客来体验一下吧!(选稍微胖的孩子)选他们可以吗?为什么?(替换较为瘦小的孩子)
下面我们来决定一下谁来划船,行吗?(不行)为什么?为什么选择这样的行船方式?(突出“孔隙”窄小)
准备过孔隙了,这样行吗?你需要提醒乘客什么?(从后脑到——)这样好不舒服,为什么?(孔隙窄小)关注细节,你会有更多发现。(出示加点字)了解顺序,关注细节处的写作顺序。(师总结:这是对孔隙窄小的直观描写)
一切准备就绪,作者过孔隙的感受如何?(生读文,师出示)(再请孩子读,其他孩子闭眼感受)(你的感受如何:紧张、刺激、惊险---)读出感觉。
一起来读着感受一下吧!
总结:为了突出孔隙的窄小,作者既进行了直观描写,又写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
4.终于到了内洞,这究竟是怎样的奇景呢?请孩子们自读文章的六、七自然段,说说内洞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黑”:从哪里读出?还可以怎么说?“奇”:色奇、形奇。结合孩子们搜集的资料以及图片,谈奇。“大”再回顾外洞,比较之后突出大。)
5.回到“导游图”,让孩子们发现另一条线索。(作者的游览顺序就如珍珠项链的线将文章串联起来,你发现了吗?串联景点的还有什么?)引出溪流这条线索。
活动三:探索写作奥妙
重读全文,你发现叶圣陶先生写这篇游记的奥秘了吗?(按顺序、抓特点、有重点)
6.指名当"小导游",向同学们介绍神奇的内洞。
三、课堂小结,渗透教育:
1.听了刚才几位导游的介绍,通过你自已的学习,你对金华的双龙洞有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你此时想说点什么吗?(学生自由发表赞叹)
2.这节课,我们不仅随叶老游览了金华的双龙洞,洞中的景观令人惊叹。那孔隙的奇妙,石钟乳和石笋造型的奇特,真不愧为大自然中又一奇特的景观。而且,还掌握了游记的学习方法,那就是抓住游览中作者的所见、所闻,体会作者的所感和对山水、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
四、布置作业:
1.读叶圣陶《记金华的两个岩洞》
2.为金华双龙洞写广告词或导游词。
板书设计:
4、记金华的双龙洞
高 小 黑
途中见闻 外洞 宽 孔隙 窄 内洞 大 出洞
大 矮 奇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