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教研平台>电子备课> 详细内容

图形的运动(六年级下册)

发布时间:2020-07-03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教学内容:苏教版六下P97-98“整理与反思”“练习与实践”第1-5题,思考题。

教学目标:

1.学生能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图形不同运动方式相应的特点和方法,能在方格纸上正确将简单图形平移、旋转和放大、缩小;进一步掌握判断轴对称图形的方法,并能正确画出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设计简单图案。

2.学生经历图形运动方式整理和操作实践等活动,提高观察、比较和判断等思维能力,增强动手实践能力,进一步积累数学学习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3.学生能在整理复习的过程中,产生对图形运动变化的好奇和兴趣,体验画图、设计,与同学合作交流以及获取知识的乐趣,增进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增强学好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图形不同运动方式的相应特点。

教学难点:在方格纸上把图形旋转、放大、缩小的方法。

教学构想:

整理复习是在学生已学知识基础上的再提高、再升华的过程,是把学生已获得的“线条”知识,经过整理形成结构化的“网络”,从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帮助学生发现知识上的缺陷,及时给予补救。

1.着力引导学生探寻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由于学生对所学知识已基本掌握,所以整理复习课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抓住复习课的特殊性,让学生回忆图形的运动三种方式:平移、旋转、对称,再结合放大与缩小的知识,把图形运动的本质进行揭示,学生才能系统地掌握知识结构。要在带领学生有条理地进行回顾和整理的同时,着力引导学生探寻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启发他们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展开探索和交流。

2.把基础知识的复习与解决实际问题有机结合。

小学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学习总是与解决相关实际问题联系在一起的。把掌握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及时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则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价值,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加深理解,发展数学思考。生活中的美丽图案,这样的设计安排不仅凸显了数学联系生活实际的特点,而且能使得复习的过程更加生动、更具启发性和挑战性。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谈话:前面我们复习了图形的认识和测量,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复习图形运动的有关内容。

通过复习,我们需要能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图形运动的不同方式和它们的特点,能根据要求进行图形的运动操作和图案设计,提高图形观察、比较的能力。

二、整理与反思

1.回顾内容。

我们学过的图形运动方式有哪些?

学生汇报,师用课件出示方格纸上平移、旋转、放大、缩小、轴对称的5组图形。

这里的一些图形都表示了图形的运动,你能说说它们分别是图形的哪些运动方式吗?

请学生汇报,师引导学生理解图形运动的方式。

2.图形运动的特征。

1)图形的平移和旋转。

平移和旋转是怎样的运动?

学生汇报,师生交流。

平移和旋转前后的图形有什么异同点?

请学生汇报,师引导:平移和旋转前后,图形的位置变了,但大小和形状没变,不同点:方向是否改变。

2)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与原来图形比较,放大和缩小的图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汇报,师生交流。

引导:图形放大或缩小后,与原来图形对应边的比相等,也就是对应边按相同的比例放大或缩小。

3)轴对称。

什么是轴对称图形?什么是对称轴?

学生汇报,师生交流。

引导: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3.比较沟通。

1)提问:哪些运动只改变图形的位置,但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

哪些运动改变图形的大小,但不改变图形的形状?

结合学生回答,连线表示。

2)小结: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只改变了图形位置而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放大与缩小只能改变了图形的大小而不改变图形的形状。

3)强化对称。

引导:在我们认识的平面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它们各有几条对称轴?请你画出这些轴对称的示意图,并表示出图中的对称轴,和同桌同学先互相交流一下。

交流:你找到了哪些轴对称图形?各有几条对称轴?

结合交流,呈现相应的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三、应用拓展

1.“练习与实践”第1题。

让学生说一说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并说明理由。

学生独立画出轴对称图形的所有对称轴。

呈现学生画的对称轴,并说说是怎样确定每条对称轴的。

2.“练习与实践”第2题。

学生在方格纸上按要求完成。

全班交流,展示学生作品,说说各是怎么画的,师生共同评价。注意引导学生怎样确定平移的距离和旋转的度数,以及放大时对应边的长度。

3.练习与实践”第3题。

1)先要求学生把圆平移,使平移后的圆与线段组成轴对称图形。

交流:你是怎样平移的?圆向什么方向平移了几格?为什么要向右平移5格?平移时你怎样确定圆心和半径画出圆的?

2)让学生完成第(2)题,并思考第(3)题。

展示学生作业,师生交流。

交流画出的对称轴,说明它的线段的位置关系。

4.“练习与实践”第4题。

学生先操作完成并交流。

把一个三角形按1:2缩小,新图形与原来图形面积的比是几比几?

还记得平面图形按比例放大后面积变化的规律吗?你对图形放大或缩小后面积变化有什么想法吗?

引导学生交流,进一步掌握图形的变化与面积之间的关系。

5.“练习与实践”第5题。

谈话:运用今天复习的内容,除了要能够正确操作,还要能够创造性地设计。

1)出示四种花色的瓷砖和拼成的图案。

提问:这两个图案各选择了哪两种瓷砖,分别是怎样拼成的?

2)要求:任意选择两种瓷砖,在方格纸上设计几种不同的图案。

学生独立设计图案,然后组织全班同学交流。

6.讨论思考题。

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在小组里说说重叠部分的面积有没有变化,想办法说明自己的想法。

指名说说自己的想法,并说明理由。

引导发现:旋转其中一个正方形时,两个阴影部分总是完全相同的,可见重叠部分面积总是一个正方形面积的四分之一,所以重叠部分的面积没有变化。

四、课堂总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整理与复习了图形的运动,你对各种运动方式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和收获?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