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教研平台>电子备课> 详细内容

两小儿辩日

发布时间:2020-07-08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学会本课生字,正确理解本课新词。

2.培养学生流利地朗读古文的能力,并达到熟读成诵。

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理解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

学生质疑、交流,教师点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2.引导学生体会《两小儿辩日》中所体现的古代劳动人民认识自然,探求真理、敢于思考,大胆质疑的求真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朗读短文,并理解故事所蕴含的道理。指导学生在熟读基础上复述故事情节,同时指出自己对此事的看法。

2.《两小儿辩日》的思想内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请大家认真看老师写课题。

2.板书课题:两小儿辩日。师:请大家齐读课题两遍。

3.介绍资料:《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列子》相传为列御寇的论集。列御寇,战国时郑国人,《列子》共8篇,其中保存了许多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黄帝神游》《杞人忧天》等,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二、理解课题,整体感知

1.理解课题,质疑问难:

(1)看了课题,你知道了些什么?(知道了文中的主人公是两个小孩;知道了这篇文章主要是写两个小孩辩日这件事的)

(2)看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些什么?(①他们为什么争辩?②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③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教师及时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

3)下面,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读课文,先静下心来把课文读顺。什么时候读顺了请举个手示意一下,好吗?

2.生自由读课文

3.指名读课文。(现在请几位同学一起来把课文读一遍。请同学们注意力高度集中,我开个头,叫到谁,谁就接下去读。)

4.师生齐读课文。(现在我们连起来把课文念一遍,注意文中生字的读音。)

5.师范读,生划带“日”字的句子。(课题为《两小儿辩日》,现在你们听徐老师把课文念一遍,边听边找,边找边划,找出课文中写到“日”的句子。)

三、结合“日”字,疏通文义

1.全文出现了几个“日”?理解“日”的意思。

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理解日始出时的意思。

师:第一个带的句子谁来读?(师相机板书:日始出时、近)日始出时是什么意思?生:太阳升起来的时候。师:这是什么时候?生:早晨。

师:用一个字怎么表达?生1:晨。(师板书:晨)

(2)而日中时远也。理解“日中时”的意思。

师:谁来读第二个带“日”的句子?师:你建议老师在黑板上写什么?生2:日中时和远。(师板书:日中时、远)师:“日中时”是什么意思?生:中午。师:一个字。生:午。

师:真干脆。(师板书:午)师:我们一起把这个句子念一遍。

生齐读这两个带“日”的句子。

3)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师:第三个带“日”的句子谁来读?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师:四个“日”了。(师相机板书:远、近)

4)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师:谁再来继续读?师:又是两个“日”。(师相机板书:大、小)

(5):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师:谁来念最后两个带“日”的句子?(师板书:热、凉)师:“探汤”是什么意思?生:很热的水。

(6)齐读这几句带“日”字的句子。

2.     理解这8个“日”字句。

谁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几句话的意思?

四、“辩斗”朗读,体会道理

1.理解“辩”字的含义。

师:真好!同学们,把这八个带“日”的句子合在一起,讲的就是一个字,什么字?

生(齐):辩。师:很好,一起再说一遍。“辩”是什么意思?生:争论。生:辩论。

生:两个人在同一件事上有不同的观点,反驳对方。

师:如果你建议徐老师在黑板上写一个词,你认为该写什么?生:反驳。

师:还有一个词更准确,它叫“辩驳”。(师板书:辩驳)如果用文中的词来说,那是什么?

生(齐):辩斗。

2.分角色朗读。

师:怎么才是辩斗呢?同桌之间分好角色,放开声音辩斗,把这味读出来。

同桌辩斗。

师:好了,哪两位小儿来辩斗辩斗?(请了两名学生)这是小儿1,这是小儿2,咱们听一听两小儿是怎样辩斗的,看看有没有辩斗的味。(两小儿辩斗。)

师:辩是辩了,只是没有斗的味。(又请两小儿辩斗。)

3.师生一起辩斗

师:一个是急性子,一个是慢性子。下面,我做一小儿,你们推荐一位胆子大点儿,做另一小儿。(学生推荐一位男生上台去)

师:你身子稍微向着同学们,但眼睛要看着我,因为你跟我辩斗。(学生按老师要求站好)

师: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生: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师: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生: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师:日始出时近,日中时远。(语速加快)

生:日初出远,日中时近。(生的语速也相应加快)

师:非也,日始出时近,日中时远。

生:非然也,日初出远,日中时近。

师:非也,非也!日始出时近,日中时远!

生:非然也,非然也!日初出远,日中时近!

4.体会两小儿辩斗的内涵。

师:这一辩辩出了什么?

预设:辩出了他们的观念和思想。辩出了他们都很细心。辩出了他们的童真。辩出了他们对科学实事求是的精神。辩出了连孔子也有不懂的地方。辩出了古代的科学不发达。

师:我们一起再来辩一辩,左边三个小组当小儿1,另外三个小组当小儿2

全体学生辩斗,老师在一边点火煽情。

5.对两小儿所持观点,你同意哪一种?为什么?

师:如果你当时就在现场,你赞成谁,反对谁?

预设:1)我赞成小儿2的观点。早晨太阳离我们比较远,中午离我们近。

2)两个小儿的观点我都不赞成。因为参照物不同,早晨太阳刚升起时,参照物是远山、树木等,所以太阳显得大。中午太阳在空中,参照物是无边无际的天空,所以太阳就显得小。

3)我不赞成两小儿的观点。因为早晨地面上温度低,而中午的地面已经过太阳光半天的照射,所以早晨凉,中午热与太阳跟我们的距离无关。

4)我也不赞成两小儿的观点。

5)早晨,太阳光是斜射;中午,太阳光是直射。而阳光直射比斜射更热。

师:你们同意谁的观点?

6.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

师:这个知识难吗?生:不难。

师:从哪儿看出来?生1:孔子不能决也。生2:孔子不能决也。生3:孔子不能决也。

生齐读这句话。

7.理解“孰为汝多知乎?

师:这么简单的问题连大学问家、大教育家孔子都不能决也。难怪,两小儿笑曰……

生:孰为汝多知乎?(师板书:知)

师:什么是“知”?(知道。知识。学问。)

师:故事完了吗?(完了。没完。)

8.体会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 尽管学识渊博,可是仍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引导学生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师:假如你就是孔子,听了两小儿的话,你会怎么想,怎么说?请用笔写下来。如果你用白话文写,那自然是件驾轻就熟的事;如果你愿意尝试用文言文写,那最好。

学生练笔。

师:好,孔子们写好了吗?

师:老夫子,孰为汝多知乎?

预设1)我乃凡夫俗子,怎能样样精通?(师叫她在黑板上写下“凡夫俗子”)

2)后生可畏,后生可畏啊!(生上台写下“后生可畏”)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4)如此简单的问题,我还答不上来,愧矣。(生写下“愧矣”)

5)这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呀!(生写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7)天下之大,无所不能,无所不通者无也!

五、学无止境,智者结论

师:孔夫子们,可畏的后生哪!两小儿辩日不但辩出了两小儿的童真童趣、实事求是、细心周到、观念不同,也辩出了一位虚怀若谷、实事求是、学而不厌的孔子。孩子们,这不是知识,这是知识下面加一个太阳,(师板书:日)这是什么?

生齐读“智”。

师:让我们记住这两个有智慧的小儿,记住这个智慧的孔夫子。

齐读课文,会背的试背诵。

六、课后作业,推荐阅读。

1.练习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2.向学生推荐阅读《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文言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