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威尼斯的小艇(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统编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18课《威尼斯的小艇》
教学目标
1.领会抓住事物特点写的表达方法,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写作方法,领会作者抓住特点和把人的活动同事物、风情结合起来描写的表达方法。
2.了解威尼斯独特地理风貌、小艇的特点及它同威尼斯水城的关系,感受威尼斯的风光美、小艇的形态美。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写作方法,理清课文层次;领会抓住事物特点写的表达方法,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写作方法,领会作者抓住特点和把人的活动同事物、风情结合起来描写的表达方法;感受威尼斯的风光美、小艇的形态美。
2.了解威尼斯独特地理风貌、小艇的特点及它同威尼斯水城的关系,感受威尼斯的风光美、小艇的形态美。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检查:(1)大作家马克·吐温围绕小艇写哪些方面的内容?(2)说说第1节的主要内容,并说出“大街”、“汽车”在课文中指什么?
2.谈话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我们学习了生字词,并跟随大作家马克·吐温一道欣赏了威尼斯美妙的水上风光。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跟随大作家马克·吐温坐上威尼斯的小艇,去感受水上乐园的情趣。
二、新授
(一)活动一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3小节,
思考:
1、小艇的样子有什么特点?
2、作者是怎样把小艇的特点写具体的呢?
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儿像独木舟。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
1.读这段话,找出直接描写小艇特点的词,说说从句中体会到什么?
(1)小艇的特点:长、窄、深、翘、轻快灵活。
(2)交流体会:样子奇特,行动轻快灵活。
2.作者是怎样把小艇的特点写具体的呢?(作者观察很仔细,运用对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得很具体)
(1)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儿像独木舟。(第一句写制作比较讲究,长、窄、深,联想到“有点像独木舟”。用“独木舟”跟小艇对比说明小艇‘又窄又深’的特点。)
(2)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写小艇的形状,“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能使我们想象它静止时的样子。用“新月”比喻小艇,说明小艇两头翘起的特点。)
(3)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写小艇的行动,“仿佛田沟里的水蛇”,能使我们想象它运动时的样子。用“一条蛇”比喻小艇,说明小艇的行动轻快灵活。)
3.教师小结:作者主要运用了比喻的方法,对小艇由静到动的描写,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我们眼前就仿佛出现了小艇的样子、造型,以及它行动起来的感觉。今后我们写作的时候也应该像作者那样做到仔细观察,也要学习这些描写的方法,抓住特点,合理想象,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使我们的文章也同样生动、形象起来。
4.指导朗读:这样的小艇怎么会不惹人喜爱呢!谁愿意读一读这段话?指名读,评议,齐读。(引导学生读出对小艇的喜爱之情。)
5.谈话过渡:如果有这么一艘小艇就在我们面前,你想不想体会一下坐在里面的感觉呢?
(二)
我们坐在船舱里,皮垫子软软的像沙发一般。小艇穿过一座座形式不同的石桥。我们打开窗帘,望望耸立在两岸的古建筑,跟来往的船只打招呼,有说不完的情趣。
1.教师适当放慢速度范读,学生闭上眼睛,一边听读,一边想象自己坐在小艇里的感受。
2.坐在这样奇特的小艇里有什么样的感觉呢?
学生交流,教师小结:(感觉很舒服,很有情趣。)
3.谈话过渡:坐在这样奇特的小艇里感觉那样舒适、充满情趣,其实这个离不开船夫的驾驶技术,那作者又是怎样具体地写出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呢?
(三)活动二
读课文第4小节,思考:
1、想想这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2、这一小节是按照怎样的结构写的?
3、船夫驾驶技术特别好表现在哪些方面?
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行船的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他操纵自如,毫不手忙脚乱。不管怎么拥挤,他总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遇到极窄的地方,他总能平稳地穿过,而且速度非常快,还能作急转弯。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倒退,我们的眼睛忙极了,不知看哪一处好。
学生思考并填写表,全班交流。
4.“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往后退”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往后退”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来反衬小艇速度之快,船夫驾驶技术高超。)
5.教师小结:第四自然段中“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是中心句,总领全段。下面几句话围绕中心句具体叙述:行船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船夫能操纵自如,毫不手忙脚乱;在很挤很窄的地方总能平稳地穿过,还能作急转弯;“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往后退”,则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来反衬小艇速度之快,船夫驾驶技术高超。当然,船夫对小艇操纵自如,除了和熟练有关,和小艇奇特的样子也是分不开的。
(四)活动三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5、6小节,
思考:
小艇与人们生活有哪些密切关系?
1.课文一开始就说“威尼斯的小艇相当于大街上的汽车”。那么都有哪些人在“大街”上乘坐“汽车”去做什么呢?
2.学生阅读课文相关的段落
思考:课文中哪些人坐小艇?去干什么?
先读五、六自然段再填空:
____( 时间 )____( 谁 )坐着小艇____( 干什么)
3.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商人夹了大包的货物,匆匆地走下小艇,沿河做生意。青年妇女在小艇里高声谈笑。许多孩子由保姆伴着,坐着小艇到郊外去呼吸新鲜的空气。庄严的老人带了全家,夹着圣经,坐着小艇上教堂去作祷告。
半夜,戏院散场了,一大群人拥出来,走上了各自雇定的小艇。
4.课堂练习: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
- 全班交流。
过渡:小艇和威尼斯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们离不开小艇。白天,威尼斯因小艇而变得热闹。晚上的威尼斯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 活动四
大声读课文最后一节,思考:
- 这一自然段写的是威尼斯城从哪一种场面到哪一种场面的变化?
2、前三句子是什么描写?后三句是什么描写?
3、这两种描写相结合在课文中起什么作用?
簇拥在一起的小艇一会儿就散开了,消失在弯曲的河道中,传来一片哗笑和告别的声音。水面上渐渐沉寂,只见月亮的影子在水中摇晃。高大的石头建筑耸立在河边,古老的桥梁横在水上,大大小小的船都停泊在码头上。静寂笼罩着这座水上城市,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地入睡了。
(1)自由阅读,深入感受晚上威尼斯的特点。
(2) 这一自然段写的是威尼斯城从哪一种场面到哪一种场面的变化?(写出了威尼斯城从热闹到静寂的情景变化。)
(3)《威尼斯的小艇》前三句子是什么描写?后三句是什么描写?
教师总结:《威尼斯的小艇》末段描写一动一静,突出了小艇在威尼斯的重大作用。末段前三个句子是动态描写。写半夜时,戏院散场,人们各自乘坐小艇,散开,消失;传来哗笑,告别声。后三个句子是静态描写。写深夜,小艇停泊,水面沉寂,月影摇晃,万物静寂,古城入睡。环境幽静,景象优美、迷人。
- 《威尼斯的小艇》末段的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相结合在课文中起什么作用?(学生各抒己见。)
(5)教师归纳:这一段动态和静态相结合的描写,在文中有重要的作用:这些描写说明威尼斯整个城市的动和静都是由小艇的动和静来决定的,突出了小艇的作用,紧扣了文题。动态和静态的先后出现,表现了这座“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既繁华又幽静的特色。动静映衬,真实地反映了威尼斯的风貌。这使文章更加生动具体,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6)课堂练习,拓展交流:在威尼斯,除了课文中写的一些人,需要用小艇做交通工具外,还有哪些人也要用小艇做交通工具去工作、去学习呢?
【出示课件】照样子说一说。
商人坐着小艇去做生意。
学生坐着小艇去 。
坐着小艇去 。
小组交流,小组长整理小组同学的发言。
(7)教师小结:第五自然段从白天人们的活动同小艇的联系来反映小艇的作用。作者抓住匆忙去做生意的商人,高声谈笑的青年妇女,到郊外去的小孩,上教堂的老人等四种有代表性的人物的活动显示了小艇同威尼斯人息息相关。第六自然段从人们在夜晚的活动同小艇的联系来写小艇的作用。戏院散场,人们回家需要小艇。随着小艇的“簇拥”--“散开”--“消失”--“停泊”,人们从“拥”--“哗笑”--“告别”--“沉寂”,城市也由动到静,“沉沉地入睡”。进一步突出了小艇在城市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三、课堂总结主题概括
这篇课文通过介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我们展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小练笔。
选取生活中的一种“交通工具”,抓住事物特点,运用比喻等修辞,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对其进行具体描写。
威尼斯的小艇
小艇是威尼斯的主要交通工具 大街上的汽车
小艇独特的构造特点 比喻
船夫的高超驾驶技术 先总后分
小艇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由动到静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