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天都峰》教学设计
教学构想:
《爬天都峰》为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精读课文。本单元属于习作单元。习作单元都是围绕某项关键的习作能力编排的,在结构上与其他单元有较大的区别。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将单元目标定位在“把一件事情写清楚”上,着眼的是学生基本习作能力的培养。本课是以第一人称叙写的,所写的也是作者生活中遇见或亲自经历的事情,生活气息较浓,易于学生学习。《爬天都峰》一文写的是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和一位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鼓励,一起爬上有高又陡的天都峰是事。课文按爬天都峰的过程一步步叙述,读来明白晓畅。
教学目标
1.会认“攀、辫”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相”,会写“颤、鲫”等10个字。
2.通过看题猜内容、读文补内容等方式,借助图示梳理文章主要内容
3.联系上下文,抓住人物对话,体会人物的心情变化,进一步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
4.通过揣摩人物语言,体会人物心理,了解文章是怎样把爬天都峰的过程写清楚的,并感受“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的重要性,培养积极面对困难的精神
教学重点:
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又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的?
教学难点:
理解和体会课文是如何将“我”爬山的过程写清楚的。
教学准备:ppt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借助课题导入
黄山是我国著名的风景游览区,那里景色秀丽,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大景观著称于世。自古就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美誉。天都峰是黄山的奇峰之一,海拔1810米。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主人公的脚步一起来爬上这著名的天都峰吧!
二、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课文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交流:
起因:去爬天都峰
爬山前 遇老爷爷
经过:爬山时 奋力攀爬
爬山后 互相感谢
结果:爸爸笑我们有意思
三、研读文本
(一)边读“去爬天都峰”部分边思考
1、在爬山之前,望着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的心里是怎么想的?表现了我怎样的心理?
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想想从哪些词语、句子中可以看出“我”害怕、畏惧的心理。
2.指名交流。
出示并指导读好问句(我爬得上去吗?)、感叹句(真叫人发颤!),以及语气词“啊”“哩”等。
边读边体会“我”缺乏自信、畏惧退缩的心理。
3.“我”是看到了什么才下定决心要爬上峰顶的呢?
请同学们分角色朗读“我”在山脚下与老爷爷的对话,注意读出既惊讶又赞许的语气。
(1)出示第四自然段的重点句,引导学生深入讨论、交流。
(2)“我”和老爷爷的第一次对话。他们所说的话中都带有一个“也”字,经过讨论,让学生们体会到:天都峰这么高,这么陡,你(您)年纪这么小(这么大)怎么也来爬呀?表面上是双方都有怀疑,其实是向对方表示敬意,说明这一老一小都有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
(3)体会“我”的心理,指导朗读第三、四自然段。
4.“我”是怎么爬的?自由读第六、七自然段。
(1)学生读课文,圈画描写爬山的词语。
(2)学生交流。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奋力”是“拼尽全身的力气”的意思。
从“攀着铁链”“手脚并用向上爬”,可以看出爬山的艰难。
(3)引读第七自然段,从“终于”二字上体会爬山的辛苦及上山后的喜悦。
(4)让学生体会爬山的艰难、上山后的喜悦,指导朗读第六、七自然段。
四、悟道理
读爸爸的话,讨论:“我”和老爷爷是怎样互相“汲取”力量的?
2.你从“爸爸”所说的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
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3.教师评点:在人与人的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进步,这样,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能克服。
五、总结
请同学们思考:开始“我”不敢爬,最后“我”爬上了峰顶,课文是如何把“我”爬山的过程写清楚的?
课外延伸
请按照写作的提示来写一写炒菜的过程。
写作提示:
1、按照一定的顺序写。
2、时间、地点、人物要交代清楚。
炒菜前———炒菜中——炒菜后
课案设计与执行评价表
教学设计(课前) | 课堂执行(课后) | ||
简 洁 | ☆☆☆☆☆ | 简洁的形式 | ☆☆☆☆☆ |
清 晰 | ☆☆☆☆☆ | 丰富的意蕴 | ☆☆☆☆☆ |
自 然 | ☆☆☆☆☆ | 灵动的创造 | ☆☆☆☆☆ |
丰 富 | ☆☆☆☆☆ | 充分的自主 | ☆☆☆☆☆ |
深 刻 | ☆☆☆☆☆ | 优质的效果 | ☆☆☆☆☆ |
合 计 | ( )颗☆ | 合 计 | ( )颗☆ |
口才与表现目标设定与执行评价表
| 目标设定(课前) | 课堂执行(课后) |
礼仪 | 用词文明 举止有礼 | ☆☆☆☆☆ |
体态 | 坐姿端正 站姿标准 | ☆☆☆☆☆ |
表达 | 口齿清晰 有序表达 | ☆☆☆☆☆ |
思维 | 善于联想 勇于提问 | ☆☆☆☆☆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