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教研平台>电子备课> 详细内容

《认识厘米》教案

发布时间:2021-01-06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认识厘米》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61-63页例2、例3、例4和“想想做做”第1-7题。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经历测量、观察、比划等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能表示出1厘米的大概长度;学会用厘米为单位的测量方法,能用厘米为单位测量较短物体或线段;能以厘米为单位画出指定长度的线段。

2.使学生在操作、比较、观察等活动中,体会学习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了解物体、线段近似长度的含义和表达方法,积累测量长度和按指定长度画线段的经验。

3.使学生积极参加操作、测量、画图等活动,主动了解长度单位厘米,感受长度单位在实际生活里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实际长度的概念。

教学准备:

师生每人准备一把尺和1厘米的小棒,学生准备测量用的相关物体,如小棒、小刀、铅笔等。

教学构想

1.课前可以让学生和家长在生活中找一找长1厘米的实物和可以用厘米来测量的实物,课堂上来共同说一说。

2.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引导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猜一猜、看一看、比一比、找一找、数一数”等活动引导学生逐步加深对1厘米长度观念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建立几厘米的长度观念。3.紧密联系生活,让学生在实践运用中体验数学的价值。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测量方法后,再让其动手量一量,使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是密切联系的,从而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产生测量需要
  谈话:今天,我们在这里上课用的桌子都是学校前不久刚刚添置的,现在学校还需要添置一批和它一样大小的桌子,你认为需要知道什么呢?
  引导同桌两个小朋友合作量一量。
  提问:①用什么方法量?②你是怎样量的?③量的结果是多少?
  学生汇报。
  引入:大家想的方法真多呀!那为什么我们说的数不一样呢?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为了得到统一的测量结果,通常用尺来量。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尺。
 
  二、以生活经验为基础,建立厘米的长度观念
  1.通过对比,认识尺的本质特征
  投影出示老师用的尺,让学生仔细看看上面有些什么?
  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尺,跟老师的尺比一比,尺上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组织交流:①尺上有许多数。②有许多竖线,并有长短。③还有“厘米”。
  提问:尺上面最小的数字是几?它表示什么意思呢?
  说明:尺上的这些线我们把它称为刻度线。然后教学刻度0。刻度1、刻度2、刻度3……
  “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我们在测量物体长度时经常用它来作单位。
  2.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

1)指一指

请小朋友看自己的尺,你知道从刻度0开始,到哪里是1厘米吗?

说明:小朋友的尺上从刻度0到刻度1这样的一大格的长就是1厘米,请小朋友在自己尺上看一看1厘米有多长,记在脑子里,再同桌互相指一指这1厘米。

提问:你能说说从刻度几道刻度几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吗?

小结:在这样的尺上,相邻的两个较长刻度线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厘米可以用字母cm表示,1厘米可以写成1cm

2)比一比

引导:请大家拿出这根很短的小棒,在尺上比一比有多长。

下面请小朋友跟着老师一起做: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轻轻夹住小棒两端,现在手指不动,再用左手慢慢抽出小棒,这拇指和食指之间的长大约就是1厘米。

看看两指之间的举例,把它记在脑子里,想一想1厘米是多长。

现在不用小棒,用你的小手比划出1厘米大约有多长。同桌互相检查。

谁来比划给大家看一看?

3)找一找

谈话:刚才我们了解了1厘米有多长,下面我们找一找,在我们的身边或者在我们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

学生交流自己想到的哪些物体长1厘米,教师比划出大约长度给学生看。

大家刚才找到的物体的长大约1厘米,1厘米大约就是这么长。厘米是一个比较短的长度单位,所以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4)数一数

谈话:刚才我们认识了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又分别有多长呢?学生在尺上数一数交流汇报。

引导:现在请你在尺上找一找3厘米有多长,告诉你的同桌,从刻度0到刻度几的长是4厘米,它有几个1厘米?

提问:还有刻度几道刻度几也是4厘米?为什么也是4厘米?

说明:不管从刻度几开始,只要有几个1厘米,长度就是几厘米。

你能在尺上找出5厘米,7厘米的长度吗?同桌互相指一指、说一说。

交流:长度5厘米,7厘米在尺上怎样找的?还可以怎样找?

3.自主认识几厘米
  提问:那么在尺上你还能找出几厘米呢?组织学生同桌互相交流。
  谁来说说你找的是几厘米?怎样找的?你们认为他找的对就鼓掌表扬一下。还有不同的找法吗?
  大家用各种方法找出4厘米,你认为哪种方法比较方便呢?
  比较得出:从刻度0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比较方便。

  三、加强直观操作,体验测量的方法
  1.同桌合作交流,探索测量的方法
  提问:我们已经认识了尺,那咱们一起用尺来量一量好吗?
  引导:同桌两个小朋友先分工,一人量书签长边的长,另一人量短边的长。量好了两人相互交流一下你们各是怎样量的?量的结果是多少?量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谈话: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量的?
  谁跟他量的结果不一样?你是怎样量的?(有意识找几个错误的量法)为什么从刻度0开始量?还有其它量法吗?量物体长度时,你想提醒小朋友们注意什么呢?
  小结:测量物体的长一般从刻度0开始量,这样比较方便。当然从刻度几开始量也行。
  2.形成认知冲突,认识大约几厘米
  谈话:小朋友已经学会量书签的长度了,那你能量出这三条线段的长吗?把你量得的结果写在括号里。学生拿出练习纸,量一量。
  巡视发现问题。
  提问:第二条线段是多长呢?
  投影演示闪烁第二条线段:它有8厘米长吗?最接近几厘米?
  比8厘米少一些,我们就把它的长称为大约8厘米。
  第三条线段呢?引导学生自己量比8厘米多一些,可以怎么说?
  3.自主尝试画线段。
  谈话:小朋友学会了用尺量线段的长度,哪你能画出一条长4厘米的线段吗?你是怎样画的?引导学生说出不同的方法。
  四、激发兴趣,培养估测能力
  提问:伸出我们的食指,量一量它大约有多宽?

组织学生交流。谈话:这就是我们身上的尺。再量一量手掌大约有多宽?一呢?
  小结:食指,手掌的宽度或一
的长是我们随身携带的尺,在没有尺的时候,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测量、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
  谈话:接下来老师想比一比小朋友的眼力。
  请你先不用尺量,在心里估一估数学课本短边大约长多少厘米?记录下来。再量一量是多长?哪些小朋友估计的比较接近?
  引导:先估一估自己文具盒长边的长,再量一量。把结果写下来。
  组织交流,说一说你估是多少,量的是多少。
  
  五、总结收获,应用提升
  1.今天,咱们一起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现在你还想量什么物体的长?
  
2. 应用提升。

1)做“想想做做”第3题。

先让学生量一量、填一填。

交流测量填写的结果。

提问:为什么这两条线段长都是大约8厘米?

指出:我们遇到线段或物体的长度不是正好几厘米的时候,可以看它最接近几厘米。比几厘米长一些或者短一些,都可以说成“大约几厘米”。

2)量一量。

让学生量一量自己的小棒、铅笔、小刀等物品的长度,交流大约各多长。

3)做“想想做做”第4题。

谈话:请小朋友们按课本上的方法量手掌的宽和一的长,结果写在(   )里。

交流一些同学量的结果。

谈话:小朋友要记住自己手掌的宽和手指张开一的长,这是我们带在身上的“尺”,记住了这些长度,当我们没带尺子又需要测量时,就可以用身体上的“尺”来量出大约是多少。

4)做“想想做做”第6题。

让学生看一看、填一填。

交流结果,说说各是怎样看出来的。

指出:我们只要看长度有几个1厘米,就是几厘米。实际上,可以用右端的刻度数减左端刻度数,就是长度几厘米。

3. 布置作业。

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和第7题。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