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引导学生“鉴赏”点儿啥?
祝新华在“六层次阅读能力系统”提出了“赏鉴”的目标,“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展开想象,感受语言的优美”“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测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感受优美、体会作用、辨别色彩、体会效果,这些都属于“鉴赏”范畴的要求,而且,除了可以通过鉴赏来促进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情感的体会以外,更重要的是在鉴赏中学习语言运用,学习表达,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1.课文题目的用意之深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往往是作者经过反复的推敲琢磨而来的,往往能概括文章内容或者是点明文章的中心。
《穷人》是一篇老课文了。这篇课文用“穷人”为题,但是读完全文,让人感到奇怪的是,作者在行文中,却从未出现“穷”的字眼。但是,深入到字里行间,我们又会发现文中的人物是极其贫穷的。正是用“穷”来反衬桑娜、渔夫形象的高大,精神的高尚,灵魂的高贵,这也是作者的匠心独运之处。
《生命 生命》这一课题很特别,在这里“生命”一词重复使用。读这个课题,两个“生命”之间应该读出停顿,而这种停顿就是对生命的一种思考,一种感叹以及一种追问。初读课题给人一种阅读期待,读过之后让人明白课题的两个“生命”作者是为了强调生命的宝贵,更给人以惊醒,用这样的语言形式传达出了作者的情感。我们也可以看出,品味这些具有特殊用意的题目,往往需要研读整篇课文,所以我们可以从题目入手,通过质疑课题的方式来展开学习,这样,对课题语言形式的理解与文章的整体就形成了联系。所以,我们细读课题,也能读出语言文字的味道来。
文章题目作用的赏析,需要按照如下思路:先初读,借助题目产生阅读期待,然后细读文章,之后结合内容体会题目的作用:对表现文章主旨、概括文章内容的作用;在吸引读者方面的作用。
2.语言的音韵、节奏之美
低年级的课文大多是音韵和谐,朗朗上口的,尤其是一些诗歌。小学课本中选编的诗歌其内容一般浅显易懂,学生的理解基本上不会有什么难度。那么,感受诗歌的语言节奏应该是进行语言学习的重点内容了。如,冀教版一年级教材中有篇文章──叶圣陶先生的《风》:
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但是树叶颤动的时候,我们知道风在那儿了。
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但是林木点头的时候,我们知道风正走过了。
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但是河水起波纹的时候,我们知道风来游戏了。
这首诗歌,三节诗歌的结构基本相同。每一小节的前一句是相同的,后一句采用了相同的句式“但是……的时候,我们知道……”。这是运用了复沓手法,重复使用了同一个句子。复沓在诗歌创作中是经常使用的。叶圣陶的这首《风》的诗性与趣味就是通过复沓的节奏传递出来的。读这样的诗歌我们感觉朗朗上口,尤其是复沓的部分,很容易记住。那么,让学生感受到“复沓”这种语言形式的特点最好的方法就是诵读,多种形式的诵读,在诵读中感受这种回环复沓的节奏美,音韵的和谐之美。诵读之后,也可以安排学生仿照着课文的样子再写一节,这就不仅仅是积累语言,而是涉及学习语言形式之后的运用。
特级教师王崧舟举了《雪地里的小画家》的例子,他将课文中的诗句“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改成:“小狗画梅花,小鸡画竹叶,小马画月牙,小鸭画枫叶。”儿歌的内容并没有变,几个小动物一个都没少。“画家”和“作品”之间的对应关系也没有变。但是,我们读着就别扭了,为什么?因为最能体现诗歌节奏性、音乐性的韵脚发生变化了,导致了音韵的不和谐。儿歌不但传递内容,而且读起来朗朗上口,这是语文的规律。
到了高年级,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去体会“韵脚的选择”与表达人物内心世界、情感态度的关系,体会其表达效果。
如《卜算子·咏梅》,有陆游的《咏梅》与毛泽东的《咏梅》。陆游的《咏梅》给人以压抑之感,韵脚选择“u”,让人感觉到自己的理想被压抑不能进行表达;而毛泽东的《咏梅》韵脚选择了“ao”,读起来就能让人感觉到豪迈、气冲云霄。
3.动词、形容词的传神之妙
我们要关注的动词和形容词,是作者在表达事物特点、传递感情上有“特殊用意”的典范用词,这一类在表达上起关键作用的词,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把握词语选择之妙。阅读文学作品我们不难发现,凡是把人和事物表现得具体形象、生动逼真的作品,其作者必然在动词、形容词的锤炼上下功夫。例如,《荷花》中有这样的一个句子: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是作者描写荷花挺立于荷叶之上的姿态,这个句子十分传神。荷叶“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十分形象,但最妙的还是作者用的这个“冒”字。写荷花挺立于荷叶之上也可以用“长出来”“高出来”“挺出来”“钻出来”,为什么作者单单用“冒”呢?这个“冒”字好在哪儿呢?首先,“冒”给人鲜明的形象感。我们可以想象,荷叶很多,很低,而荷花呢?相比之下是少的,高的,这个“冒”字把荷花从一片片圆盘似的荷叶中凸显出来。把荷花的姿态之美表现出来了。其次,“冒”的原意是向外露,往上升。作者在这里用“冒”让人感觉动感十足,感受到了荷花的生命力以及作者的欣喜。这是前面提到的那几个词语传达不出来的。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例如《燕子》中“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的“凑”;“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鸟的天堂》中“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的“卧”字;《观潮》中的“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中的“移”字等等。这些词语如果换做任何一个其他词语,去表达作者笔下的事物、当时的情感,恐怕都是苍白的。
还有一些非常普通的词,也表达了作者特殊的用意。如人教版六年级《一夜的工作》一文,有这样一个语句:那是一间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这个句子看着太普通了,这篇课文的语言风格也是这样的。但是,在看似平淡的语句中,有一个词是别有深意的。哪个词呢?那就是“宫殿式”一词。这个词语的背后有怎样的意味呢?由“宫殿式”一词会引发我们这样的联想:这“宫殿式”的房子的来历是怎样的?“宫殿式”的房子里面可能有什么?成为周总理的办公地点之后,里面有什么?这就与总理室内陈设的极其简单形成了对比,耐人寻味。总理的生活简朴的品质就凸显出来了。
4.特殊语气和态度强调之意
表语气和态度的词,往往也能成为引发学生探究作者独特情感、思想观点的凭借。例如,《触摸春天》中“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中的“竟然”强调了作者的出乎意料,作者惊叹于这神奇的灵性,更惊叹于安静对生活的热爱。《蝙蝠和雷达》中“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解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这里的“终于”表达了科学家做研究的态度以及作者的赞美。《白杨》中“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这句中除了连续的三个“没有”,写出了环境的恶劣之外,特别值得关注的一个词语是“也”。在这里,“也”有一种特别强调的意味,强调出这是一个多么令人感到枯燥的世界啊!更加突出了作者对环境态度。
以上这些副词都在表情达意中起了特殊的作用,强烈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细细品味,一定能悟出其中的滋味。
5.标点符号的传情之用
标点符号,除了断句作用,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也很突出。标点符号能够帮助人确切地表达思想感情以及理解语言。同样是问号,反问和疑问是有区别的;感叹号和句号表达了不同程度的情感;省略号不只是表示省略;破折号不是只具有解释说明的作用;逗号和分号,冒号和顿号是有区别。同样的内容,标点不一样,句子表达的意思、思想也不一样。我们可能都还记得那句“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加上不同的标点符号,表达出的意思完全不同,这就是标点符号的魅力。
还是《穷人》这篇课文,在标点符号的使用上让人印象深刻是省略号。“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揍我一顿也好!’”这么多的省略号使我们读出了桑娜复杂的心理活动:收养孤儿意味着给丈夫增加负担,觉得对不起他;又担心丈夫突然回来,不知道怎么告诉他自己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家的事,同时也做好了宁愿让丈夫揍一顿,也要收养孤儿的心理准备。在这省略号的背后我们感受到了桑娜生活压力之大,桑娜与丈夫之间的感情之深,桑娜收养决心之坚决。
6.修辞手法用意之探
修辞手法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可以使语言富有表现力。如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借代、对偶、重复等。关注课文中的修辞现象,也是品味语言文字之美的重要途径。作者不用修辞手法也能表达同样的内容,但是作者用了修辞手法之后往往能够更深刻地表达、强调自己的情感。
例如《白鹅》一文中,作者善于运用反语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如,用“我们的鹅老爷”“不胜其烦”“架子十足”等似乎含有贬义的词语表现鹅的个性,是作者不喜欢这只鹅吗?恰恰相反,作者用这样的反语显得这只鹅虽然固执迂腐,却率真质朴,憨态可掬。白鹅“高傲”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在丰子恺先生的笔下,白鹅已然不是动物,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白鹅的喜爱。这就是反语这种修辞手法表现出来的语言魅力。这是修辞背后的意图,这是引导学生去探究之处,也是能够吸引学生兴趣的地方。
7.看似矛盾的匠心之析
老舍的《草原》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篇文章了。其中有这样的句子“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里“翠色欲流”是说翠色将流而未流;而“流入云际”,则是说翠色已经流入云间。这两者看似矛盾,其实非但不矛盾,反而形象地再现了草原景物的真实情态。“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分别描写了两种不同的视觉形象。“翠色欲流”是近镜头的描写:草原绿得浓厚将滴,绿得油亮闪光,给人“欲流”的感觉。突显草的色泽和草的生命,洋溢着无限的热爱和赞叹之情。“轻轻流入云际”是远镜头描写:极目远眺,草原与长空相接,浓绿与云天相映,连绵不断,一直伸向云天深处。这样看似矛盾的语言更能表现出作者观察的细致,描写的准确,感情也随之流淌。这篇课文中还有这样的句子“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惊叹”与“舒服”,“久立四望”与“坐下”又构成了矛盾之处,作者通过矛盾的手法巧妙地刻画出在这种境界里的复杂的内心感受。这就是大师的语言功夫!我们抓住这些矛盾之处,引发学生的讨论,在讨论中品味语言文字之美。
8.反常句式的独特之情
许多课文在安排句子的时候非常讲究,要么使用非常整齐或大致整齐的结构,形成一种整齐美;要么长短结合,形成一种错综美。也有一些句式呈现出特殊的结构形式,体现了作者的特殊用意。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一文中有这样的一个句子“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我这么一读,大家就发现了这个语段的特点,作者将“我的母亲”进行倒置的同时,并且反复了多次。如果把“我的母亲”放在句首,就是这样“我的母亲,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这样的改动之后效果一样吗?当然不同了。怎么不同呢?“我的母亲”进行倒置之后给人慢镜头的感觉,带给人无限的想象:母亲的背、母亲的脸、母亲的眼神是什么样的?这样的语言形式使读者感受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9.材料的选择安排之精心
我们都知道材料是文章的血肉,是为表现文章的中心意思服务的。作者在选择文章材料的时候,都有自己的特殊用意。
课文《穷人》通过桑娜和渔夫收养西蒙的孩子表现桑娜和渔夫的美好品质,在作者叙述事情的过程中,加入了很多环境描写。作者这样来安排,有他特别的想法:在恶劣的环境中,表现桑娜渔夫生活之苦,从而衬托出他们的善良。
再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课文写了两大部分内容,一是圆明园过去的辉煌,二是圆明园的毁灭。课题是“圆明园的毁灭”,整篇课文光介绍圆明园是怎么毁灭的不就行了吗?为什么在文章的前半部分还要介绍往日的辉煌呢?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写圆明园过去的辉煌就是为与毁灭形成对比,越是对其“美”感到心醉,才越会对其“毁”感到心碎,这样的材料安排传达出来的是作者的惋惜和悲痛之情。再如《秋天的怀念中》大量笔墨写“我的暴怒无常”,《白杨》中写父亲的心声却“大量笔墨写白杨”,等等,都表达了作者的独特意图。对于作者的材料组织,学生不会想太多,他们往往看到什么就是什么了。这时候,我们就要引导学生关注作者为什么安排这样的内容,学生就会产生认知冲突,进而去研究作者的意图。
10.顺序与结构之独特
有些文章,在材料顺序安排上打破常规,表现为特殊的文章结构,可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这样安排的特殊意图。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桥》属于“设悬”式结构,文章写老汉在指挥村民过桥时,把一个挤在面前的“小伙子”从队伍里揪出来,让他排到后面去,结果小伙子被洪水冲走了。老汉与小伙子是什么关系?在这里并没有交代,只有当读到文章结尾“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时,我们才心头一震,原来老汉与小伙子是父子关系。读到这里,读者无不为之动容、震撼。那么,作者明明知道老汉与小伙子是父子关系,为什么不在前面交代、讲明,而在后面才点出来呢?这就是作者在布局谋篇上的独具匠心,这样安排,能使文章产生一种更加感人的效果,让读者有一种“意外”的震撼。这种意想不到的结尾,震撼人心,催人泪下。细读品味,就会发现这样先设置悬念后揭开谜底的独具特色的结构形式,给学生的人物认知和情感体验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和震撼。这种震撼人心的效果是那种平铺直叙的结构方式所不能达到的。这样安排材料,就使读者产生了与原有知识经验的“冲突”,进而饶有兴趣的感受并解决这种冲突。这个过程中学生也感受到了小小说的一个文本特征──巧妙的构思。
归纳起来,我们可以从以上诸方面,去发掘、研究那些作者赋予了独特用意的语言表达形式,引导学生去感受和发现其独特形式背后的奥秘。歌德曾说:“内容是大多数人都能关注到的,其含义只有有心人得之,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却是秘密”。那么,我们语文教师就要从文本中去发现这些秘密,从文本中发掘出能够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语言因素,引导学生去赏析,品味,感受语言表达的魅力,产生语言学习的兴趣,学习语言表达。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