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教研平台>教学漫谈> 详细内容

小学数学教师有效进行分层作业设计的实践研究 石明诚

发布时间:2018-01-16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摘要: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小学数学分层作业研究越来越受到教师们的关注,这是一种崭新的数学作业理念,它不仅是新课改对小学数学教学的要求,更是改变传统作业布置中诸多问题的有效途径,能有效提升每一位小学生的数学成绩。因此老师要在分层作业设计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多与学生沟通,按照班级学生普遍的学习能力、教学目标等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作业设计。

关键词:小学数学;分层;作业设计

本人在不断的总结和摸索中,总结出了以下几点分层作业设计技巧:

1、依据学生个人学习特点设计

    在作业设计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智力因素、学习水平和数学基础等多种因素,将班级学生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数学基础较强、成绩较好的学生,给他们要偏向于布置一些能展现学生创新思维的开放性作业;第二层是具有一定数学知识的中等层次学生,为他们布置一些提升性的作业,让他们能在掌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灵活应用知识来解答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第三层是数学基础较差,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给他们要侧重于布置基础性的数学作业,主要还是应该围绕教材展开,以课后巩固习题和举一反三练习题为主。比如在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混合运算》这篇内容的作业设计中,针对第一层次的学生,我给他们设计的题目如6x8+12/4-1=52这个算式,要求给算式添上括号后,让算式成立等这一类超出教材,需要发散思维的习题。针对第二层次的学生,我以应用题为主,比如一个双层书架共有720

本书,如果从下层拿出20本给上层,两层书一样多,原来两层各有多少本书?等这种贴合实际生活较强的应用型习题。而针对第三层次,则将难度降下来,如560+40-30×15=?这种基础性题目。这种设计方法能满足每一位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要求,促进全体学生共同进步。

2、依据教学目标分层设计

按照教学目标进行分层设计,主要是根据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水平来设计每个层次学生所需求的教学目标。具体的教学目标我总结起来有三点:一是满足课程基本教学要求,二是满足课程全部教学要求,三是基础提升。比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这篇内容的设计职工,我可以根据教学目标来设计,第一层的学生要接受挑战性的作业设计,主要是利用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规律来解答生活中的问题,专门攻克开放性应用题难题。第二层的学生要求熟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相关运算规律,形成平面和空间概念。第三层学生则是掌握基本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点,以及周长、面积等运算规律。

3、依据学生的学习态度来分层

很多教师其实在这一点上是最困惑的地方,因为他们总是认为成绩好的学生肯定是学习态度积极的,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肯定是学习态度消极不主动的,所以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常常更倾向于培养成绩好的学生,长此以往下去,成绩好的学生感到压力更大,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感到心里落差太大,严重打击到学习自信心。其实有时候成绩中等或是不太理想的学生,他们也许是因为学习方法不对,所以花了同样的时间和精力,但效果却非常一般。这个时候作为教师,就应该要仔细观察每个学生真正对数学学习的态度。比如我观察到有些成绩优异学生压力比较大的时候,我就会适当降低作业难度,让他们找到自信心和做题的感觉后,再逐渐恢复。当我发现有些学生虽然成绩不太好,但能做到认真完成我的作业,上课认真听讲的话,我也会适当增加一些他们的作业量和难度,以便培养他们积极探索的思想。因此,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教师一定要认真观察自己的学生,实时掌握学生动态。

总之,在对小学中年级学生进行分层作业设计中,教师一定要依据学生的具体特点精心挑选一些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作业任务,让学生将做作业的过程看做是一个探索知识的过程,让他们能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价值,进而提升他们的数学水平和思维能力,促进全面发展。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