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美术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特殊作用
美术教育是中学美育的重要内容,学校美育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并按美的规律去为学生塑造美的灵魂,是完善学生人格的教育。所以美术教育就是“向学生传授一定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发展和传播美术文化,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审美能力,发展智力和创造性的教育系统工程”。“初中美术课是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一门必修的艺术教育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它对于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二十一世纪,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拥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一个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的实力的象征,而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往往在道德、个性、智力、创造力等方面综合素质高的人。当前美术教育具有的培养学生素质的特殊性已被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来认识及评价,那么美术教育是如何影响学生素质形成的呢?
一、美术教育通过审美活动,可以完善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协调的发展。
美术教育通过美术欣赏等审美活动,让学生认识美、领悟美,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心理认为“审美主体面对审美对象的刺激,在审美注意,审美期待和审美态度等积极的心理状态和审美情感的影响下,充分激发和运用审美感知去识别,关注对象的审美形式特征和内容属性,并展开审美想像的翅膀,促进审美理解的发生,从而体会,感悟审美对象的审美价值”。著名的美学家冈布里奇指出:“艺术家倾向于去看他所画的东西饿不是画他所看见的东西”。例如:中学生文学创作活动的多变性正是反映了其内心的动荡性的特点,而他们在美术作品所透露出来的信息早已成为心理分析学家们研究个体人格特征的重要资料了。对某个具体的人来说,能够激发他产生审美反映和体验的对象也可能是独特的,这就表现为审美活动的倾向性和选择性。如有人喜欢古典音乐,有人则更愿意听摇滚乐,有人喜欢吟诵诗歌,有人爱看小说,如此等等。这便是审美趣味的差异,也是审美活动个性化的最明显和最突出的表现。
美术教育通过具体可感的审美活动,使审美对象所具有的情感信息,审美特征激发,唤醒,调动,诱导学生的情感,使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氛围通过审美感知,审美联想,审美判断与审美评价等审美过程,让学生认识美、发现美、欣赏美。
法国雕塑家罗丹曾说过:“美是到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这个“发现”美,即指审美感受力,美术教育的审美感受力是通过视觉获得对美的事物的完整形象和总体感知。中学美术教材中,学生对古今中外美术作品的学习与欣赏,正是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并发现形象美。使学生进入美的领域。进而领略美的意蕴。例如美术作品《开国大典》、《自由领导人民》、《米洛的维纳斯》。作品运用构图色彩,形体等艺术手法,雕塑具体感人的形象。《开国大典》盛大的场面,喜庆的色彩,使人感受到胜利、隆重、庄严之美。《自由领导人民》使人感受到震撼和征求自由的心情。《米洛的维纳斯》黄金分割律的人体比例及动态,使人感受到优美。欣赏时,学生受到作品不同艺术美的感染,并领悟其所传达的内涵。这些说明美术教育通过审美等活动,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造就健全的人格。
发展人的审美能力,在美育任务中占有关键的地位,从总的方面来看,审美能力的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个体审美发展的水平:审美能力的发展高低,直接决定了审美活动的质量。决定了个体审美感受,审美创造的丰富性,深刻性程度。由于审美能力是个体成功地从事审美活动所特有和必需的心理特征,而美育的其他几项基本任务满足和提高人的审美需要,塑造人的审美意识,促进审美创造的展开,引导审美能力,审美生活,都必须在审美活动中才能完成。没有相应审美能力的人,就不可能在具体审美活动中受到教育,这样美育的任务也无法完成。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发展学生审美能力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审美能力作为审美需要得以实现的具体手段,在实际的审美表现过程中,是使人的情感在感性和理性,个体和社会的有机联系中得到实现和提升的关键,没有审美能力或审美能力低下,其结果要么是没有任何审美活动发生,要么是个体的情感生命无法获得真正充分的满足。尤其是,审美能力在现实人的审美需要过程中其具体作用方式总是一种创造性的表现,是人的情感生命对象化,形式化的过程。正式在这过程中,个体才在对象世界里创造出与自己的心意结构相契合的审美意象,并且以来满足自身、现实个体的审美发展,因此,审美能力发达与否,包括感知力是否敏锐,记忆力是否充分,想像力是否发达,理解力是否深刻,情感力是否丰富等。总是直接影响到个体在审美中的具体感受性程度,以及审美中个体创造性的广度和深度。可以说,审美能力的水平越高,个体实现自身审美需要的可能性就越大,个体审美创造的天地就越广阔,个体审美发展的水平也就越高。
以审美感知力而言,由于感知力是全部审美能力中最基础的部分,是个体进行审美活动的必要前提,它使个体得以在审美之初迅速抓住外部对象的各种信息,以审美方式进行加工处理。形成一个完整的审美形象,因此,尽管人的审美感知力有先天因素在起作用,但是,只要美育方法得当,就有可能改善人的先天条件,使人的感知能力在反复的审美过程中得到运用,锻炼,从而不断趋于敏锐化,促进审美活动的开展及其质量的提高。
再从审美想像力的作用来看,由于想像力既影响审美创造与欣赏的全过程,又决定了人在审美中能否充分翱翔于广袤的表象世界,以及新的审美意象是否能够既是“合规律的”又是自由生动和丰满的,它既是审美过程的纽带,也是审美扩展和深化的前提,因此,以美育促进审美想像力的发达,不仅直接关系到审美意象的生成和发展,而且有助于个体在审美理解深刻化,审美情感丰富化的过程中,不断体验到自己的生命本质,获得高度自由的生命快乐。
另外,美术教育对学生个性的形成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因为“我们个性中的一个根本而必要的部分是对美的兴趣,是领悟美并把美吸收到个性中去的能力。”人的个性发展不是一个随着身体成熟而成熟的过程。良好的个性形成大部分是教育的结果,个性的发展要与社会协调才能有益与个体及社会外部社会有一定的秩序和规律。人需要把握的不仅是外部的秩序和法则,更需要把握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教育影响人内在世界的形成,,美术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是,学生通过美术教育获得的观察事物的方式,感受外部事物美的能力,将其化为一种个人经验,并形成一种价值取向。影响学生观察事物及处理问题的方法。丰子恺先生说:“能用作画一般的心处理生活,对付人生,则生活美化,人世和平。”作画的心即指整体而又要保留个性的方法。当人用这种心去生活时,对生活中繁复的矛盾能从整体出发,在对比选择中认同真、善、美,去除假、丑、恶。同时又寻求一种属于自己的独特处理矛盾的方式,这便是个性。因此美术教育具有潜移默化地塑造,培养学生良好个性行为,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的作用。
二、美术教育可以促进学生智力发展
智力是由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思维五种素质构成。美国科学家斯佩里首先证明了人脑左右半球在功能上具二者不但不是互相排斥,互相矛盾的,而且还是辅助相成的,相得益彰的。”
三、美术教育对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独特作用
美术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造力方面有其他科学不能替代的独特作用。美国的托兰斯研究认为:中小学生的创造人格的表现之一是能跟手、脑并用于阅读、书写、绘画。并能细致地观察物体。美术教育以培养学生观察力见长,它还通过美术的各种活动训练学生视觉与行动的协调发展。学生在描绘线条,在制作手工的活动及在对各种美术工具的选择运用中,训练了眼,手,脑的协调能力,使得活动从不协调到协调,最终趋于细微,复杂。
“在创造美术形式和美的感觉的过程中我们获得了美感经验。这种美感经验和科学经验是我们感知这个万古长青的世界的两条路,如同清晰思考的能力一样,一个人的想像力也必须得到发展,因为想像力既是艺术创造的源泉,也是科学发展的源泉。”美术教育作为一种艺术教育,通过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想像力,使他们能用艺术的形象来认识世界,当他们觉得现实中达不到的美的标准,便会产生改变现实的愿望,并通过艺术的想像创造新的事物。
创造无固定标准,作品贵在创新,创造才能是“做”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美术教学中,图案设计,平面设计,剪纸等作业,是培养学生想像动手付诸实践的绝佳途径。美术教育是以审美想像,以美术作业的制作及鼓励学生作品的创新等独特的方法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
综上所述,美术教育通过审美活动,通过符合学生特点的艺术实践,通过引导学生体验艺术欣赏与艺术创造的快乐启迪学生的心智,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审美,学会创造。因此,在教学实践,教师应根据这些特点设计教学才能适应新的时期对美术教育的要求。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