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经验的关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把原来的“双基”目标修改成“四基”目标,即除“基本数学知识”和“基本数学技能”之外,加上“数学基本思想”以及“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关注的不是如何传授问题,而是要从学生的生活经历经验出发,弄清学生关心什么、经历了什么、对什么感兴趣,他们在生活中积累了哪些生活经验。
01
关注 生活经验
开发 课程资源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的学习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因此,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数学生活化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尤为重要。
所谓“数学生活化”,即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在备课时,完全有必要去思考一下学生已经积累了哪些生活经验,哪些经验可以作为教学的资源,哪些活动情境可强化学生对知识的体验等。
1毫米的概念
如,一位教师是这样让学生建立1毫米的概念的:
▪首先▫ 他让学生说一说,你认为在生活中有哪些是1毫米的东西。(作为教者,先了解一下学生已经积累了哪些生活经验。)
▪然后▫ 让学生用铅笔在尺子上指出1毫米,这个1毫米就是尺子上的一小格,可以在尺子的任何地方的一小格,初步建立这样的一小格就是1毫米。(让学生建立1毫米的数学模型。)
▪接着▫ 教师用尺子量出1分硬币厚是1毫米,让学生用手指捏住1分硬币感知它的厚度,再抽出硬币,告知这两手指间的距离就是1毫米,然后反复多次“捏住硬币,抽出硬币”,让学生体验1毫米的长度,再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学生有的说很短,有的说很薄,有的说很浅。
▪最后▫ 找一找生活中1毫米的物体,有的说电话磁卡厚1毫米,有的说光盘厚1毫米,有的说身份证厚是1毫米。(给数学课本增加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体现教学内容的生活性。)
这样通过指一指、捏一捏、说一说、找一找使学生建立了1毫米的概念。教师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桥梁,将“生活原型”与“数学模型”有机整合,让学生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实现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
02
把准 生活经验
确定 教学起点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一线的教师越来越重视课堂40分钟的效率,许多更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不断地走进课堂,成了小学数学课堂中的一道道亮丽的风景。
然而,在课堂教学实施中,我们却屡遭这样的尴尬:有时刚刚导入新课,学生就喊“我早就知道了”;有时精心设计了教学活动,学生却提不起劲来;有时满以为学生都会了,可是做作业时却又错误百出……凡此种种,都属于教师对学生学习起点的预测失误,从而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课堂教学效率不高。能否正确设定课堂教学起点,决定了一节课的教学是否具有实效性。
教育心理学家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教学。”这意味着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在学生原有认知水平上组织及展开学习活动。只有在找准学生现有知识起点的基础上,才能提高课堂效率。
百分数的认识
例如,我在教学“百分数的认识”一课时,有如下片段(上课前一天,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实际应用的百分数,并带入课堂)——
师:同学们在课前收集了一些百分数,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说一说是在哪儿找到的,好吗?
生1:我是在报纸上找到的。空气中约有80%的氮气,氧气约占20%。
生2:我是在网上查到的。目前我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2%。
生3:我是在衣服的标签上找到的。棉90%、涤纶10%。
生4:我是在酒瓶上贴的标签上找到的。汾酒的酒精度是53%。
生5:我是在牛奶盒上找到的。含乳量≥60%,脂肪≥3.5%。
生6:我是在药品的说明书上找到的。
……
师:你们真不简单,找到了这么多百分数,虽然还没学,你们就会读了,那么这些百分数究竟是什么意思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研究。
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数学,百分数在生活中到处都有,学生已有了这方面的积累,所以,我把它作为学习的材料,作为这节课教学的起点。
03
运用 生活经验
引导 探究活动
学生生活在大千世界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生活经验,其中大多数经验可以直接促进学生的学习活动。在学习相关知识之前,大多数学生已有了相当丰富的生活经验。
他们玩过各种形状的积木,折过纸,捏过橡皮泥,有过比较长短、厚薄、大小的经历,他们有自己的作息时间,每天有规律地起床、睡觉,随父母外出观光、旅游、购物等等。在一系列活动中有关数量和几何图形的初步观念,都是学习数学的必要基础。因此,在教学中始终要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从而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简便算法
如,在教学像“246-198”的简便算法时,很多学生都会用“246-200-2”来计算。我知道学生这是受了“198=200-2”的经验误导。
这时我并不急于告诉学生正确的做法,而是引导学生把“246-198”这样枯燥的计算联想到购物的情境中:你身上带了246元钱去超市购买了一个198元的物品,你口袋里最后还会剩多少钱?到了收银台时你会怎么付款?引导学生去讨论。
通过讨论学生发现,一般情况下会付给收银员200元,这时收银员要找2元回来,从而得到正确的计算方法“246-200+2”。
分割线 几何形
总之,小学数学课堂中的生活经验与数学性应该是一种数学性提炼、生活化递升的关系。教师应关注学生生活中的数学经验,通过对教材的创造性再加工、再设计,使教学内容变得丰富、生动,更加有利于学生主动进行观察、操作、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获取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使数学教学成为一个生动活泼、主动而富有创造意义的过程,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