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如何教?
执教:宋运来
评析:刘咏春(特级教师)
刊发:《小学语文教师》2017.09
教学思考: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8课,是由三个成语故事组成的一篇课文。老师们教学时感觉不知如何着力,如果根据课后的习题去教学,又感觉没有亮点,引起不了学生的兴趣。怎样找到教学的切入点,又具有“成语故事”教学的味道呢?课堂实践告诉我们,对同一主题、同一题材、同一体裁的多篇文章教学,在时间的分配上一般不要平均使用,着力上也要有所侧重,切戒每课都是一个模式化的教学。
教学目标:
1.能正确理解三个成语,并能联系生活,运用三个成语。
2.能创造性讲述《滥竽充数》故事。
3.能熟练背诵《画龙点睛》故事。
4.要具有包容之心,学习多元评价故事人物的观点。
教学预设:
一、“自相矛盾”,矛盾在哪里
师:大家都比较喜欢听故事。一般故事要讲清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我们先来看《自相矛盾》这个故事的起因(板书)。介绍一下——(生:)一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
师:故事的结果呢?
生:这个楚国人最后什么也卖不掉。
师:书上没有讲这句话,你知道他从那句话判断出来的吗?
生:那个楚国人张口结舌,回答不出来了。
师:你怎么理解“张口结舌”这个词语?
生:磕磕巴巴,说不出话来了。
生:不好回答别人“质问”的话了。
生:羞愧得说不出话来。
师:我们接着来探讨这个故事的“经过”部分。请介绍一下课文中的话语。
生:他拿起自己的盾夸口说:“我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又举起自己的矛夸口说:“我的矛锐利得很,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
师:简单说,这位楚国人在向顾客兜售——
生:矛和盾。
师:请你来扮演楚国人,卖盾。
生:我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师:(提示)请注意这句话前面有一个词语——
生:夸口。(板书)
师:你来夸夸盾。
生:我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师:还不够吸引人。你也来夸夸。
(生读)
师:大家说,咱这盾坚固不坚固?
生:(众)坚固得很!
师:买不买?
生:(买)。
师:(指又一生)你来夸夸矛。
生:我的矛锐利得很,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
师:上来就吸引人眼球。人越聚越多啊。
师:大家说,我的矛怎样?
生:无坚不摧。
师:买不买?
生:买!
师:如果是两个人分别在不同的地方卖盾或矛,估计都能吆喝出去。问题是,一个人在一个地方同时卖矛又卖盾,这就是——(生:)自相矛盾!
师:这“自相矛盾”,矛盾在什么地方?
生:这个人同时卖矛还卖盾。
生:他不仅卖矛还卖盾。
生:他既卖矛又卖盾。
师:再添上一个词语,才更确切。
生:他同时既卖矛又卖盾。
师:我们从故事三要素出发学习了《自相矛盾》的故事。我们接着来学习《滥竽充数》这个故事。
二、“滥竽充数”,“滥”在哪里
生读题。
师:滥竽充数,你怎么理解“滥”这个字?出示“滥”三种解释:
1.流水漫溢。
2.不加选择,不加节制 。
3.浮泛不合实际。
生:第二种解释。不加选择,不加节制。
师:课文中,哪些文字可以和“滥”字对应起来?
生:(读)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起吹给他听。有个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也混了进来。
师:有人说,没有齐宣王的听竽,就没有《滥竽充数》这个故事。你怎么看?讨论讨论。
引导学生有理有据地言说。
师:《滥竽充数》这个故事选自《韩非子》这本书里,原文是这样的,你能看懂吗?出示:
齐宣王使人吹竽①,必三百人。南郭处士②请为王吹竽,宣王说③之,廪食④以数百人。宣王死,湣(mǐn)王立⑤,好⑥一一听之,处士逃。
注释:①竽,古代一种竹制簧(huáng)管乐器。滥竽,常用来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②南郭,复姓。处士,指没做过官的读书人。③说(yuè),同“悦”,高兴。④廪(lǐn)食,这里是供给粮食的意思。⑤立,登位,即位。⑥好(hào),喜好。
师:《滥竽充数》这个故事,我相信大家已经读熟了。假如请你重新讲述这个故事,怎样讲才能更吸引人听?
师:思考一下,尝试讲给同座位同学听。假如你不知道怎样开头,可以参照老师给你的开头。出示:
吹竽演奏的时间到了,偏偏这时候演员南郭先生不见了,可把吹竽班主吓坏了。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原来……
师:看谁讲的吸引人。
师:假如请你评价一下南郭先生,你能能客观评价吗?
生:机会造就了南郭先生。
生:三百人同时吹竽,让南郭先生有机可乘。
生:爱占便宜,会忽悠人。
生:人要有真才实学,不管怎样都不怕。
师:生活中你有没有看到过 “滥竽充数”的事件呢?简单介绍一下,让大家来分享。
三、“画龙点睛”,“睛”在哪里
师:同学们对故事讲得那么好。奖励一个故事给大家,分享分享。投影:
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一天早晨,画家丰子恺先生翻开上海的“新闻报”,一篇题为《丰子恺画画不要脸》的文章赫然入目。他不禁大吃一惊,心想:自己素来与人无冤无仇,何以对他这样破口大骂?因而怒不可遏。待他看完全文,却发出了会心的微笑。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是有人在针对丰先生的《乡村学校的音乐课》一画进行评论,画中的孩子们一个个张大了嘴巴,跟着拉二胡的先生唱歌。虽然画面上的人物没有眼睛和鼻子,但读者从他们扬着头,张着嘴的神态中,仍能体会到这群活泼可爱的孩子正沉浸于全身心地投入唱歌而带来的欢乐之中。这篇题为《丰子恺画画不要脸》的文章说出了丰子恺画画的特点:人物脸部虽然没有眼睛鼻子,却维妙维肖。
丰子恺很赏识这篇品评他画作的文章。事过三十多年,他还清楚记得文章发表的年月和作者的名字。
师:题目《丰子恺画画不要脸》我们可以用成语——(投影成语: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画龙点睛)哪个来点赞!?哪个比较合适?
生:画龙点睛。
师:一篇文章被点上眼睛的关键一笔,就叫做——画龙点睛。这点睛之笔是神来之笔,是生花妙笔,所以现在这个成语用来比喻说话或写文章时,在关键处加上精辟的语句,或题目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
师:看看课本单元1——2的课文目录,你觉得哪些题目更有画龙点睛的功效?
生:《金蝉脱壳》《变色龙》。
师:快速浏览课文60至63页的3个伊索寓言故事——《狐狸和葡萄》《牧童和狼》《蝉和狐狸》,找出文中的点睛之笔,同样是添一笔,添得好叫“画龙点睛”,添得不好叫——“画蛇添足”。
生:《狐狸和葡萄》牧童和狼》《蝉和狐狸》三个故事的最后一句话,都有“画龙点睛”的效果。
师:如果我们不看《画龙点睛》这篇课文,你可以把这个故事讲出来吗?咱们怎样快速记下来呢?看课文第一句,交代了谁?
生:张僧繇。
师:好记吧!第2、3句,在哪里干什么?
生: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龙。
师:第4句呢?
生:讲了游客的评价。说龙没有神韵。
师:5、6、7三句讲给龙点睛。最后一句,是说人们的最后评价。大家看哪部分记下时,需要多花费一点时间?
生:第五、六、七点睛部分。
师:那好大家在这点多下功夫读读吧!
生练习,尝试背诵《画龙点睛》故事。
评析:成语故事教什么?如何教?或许宋老师的这节课会给我们一些启迪。
启迪之一:成语故事教什么?――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成语故事因其独特的文体特点,决定它有自身的教学重点。它以故事典故为外在形式,表述深刻的道理。所以成语故事一般来说好读但不一定能读懂。以《自相矛盾》为例,课文连标点共有116 个字,却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说话做事前后不要自相抵触。而从故事中提炼出的这个道理对于五年级的孩子来说还真是一个难点。在小学,有些文章需要深文浅读,我以为成语故事这一类文章则应该浅文深读。为了突破难点,宋老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直奔文本的核心――故事 蕴含的道理,借助成语中“矛盾”“滥”“睛”等关键词,让学生发现问题的本质,一步一步追溯,从而领会故事所要表述的深刻道理。
启迪之二:组块成语故事怎么教?――抓住特点,各有侧重
一组(三个)成语故事,文体相同,老师们熟悉的教法是举一反三,即重点教学一个成语故事,然后用这样的学法学习后两个成语故事。宋老师为什么不用这种方法?细细思考,这就是宋老师的高明之处。这种举一反三,看似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但其实收效不大,因为虽同样是成语,但因其每个成语故事讲述的方式、蕴含的道理各不相同,所以有其鲜明的特殊性,成语故事中的这个“一”,其实是不具备让学生反“三”的“一”,因此,学生有“一”,未必会类推至“三”。
宋老师在认真研读每一则成语故事的基础上,根据故事的不同内容,采用独特的教法,各有侧重,各美其美。《自相矛盾》从故事入手,略讲故事的起因和结果,把重点放在故事的的经过上,引导学生抓住“矛”和“盾”讲故事,抓住“矛盾”议故事。《滥竽充数》从“滥”入手,引导学生理解成语的字面意思,进而补充小古文学习,文白互读,相得益彰。《画龙点睛》的学习则着力于运用,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故事,一个个具体的题目,一篇篇具体的课文,找出点睛之笔,理解画龙点晴的本质意义。
启迪之三:今天读老故事有什么用?――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读成语故事,“久远”“古老”是离不开的话语。这些老故事距今已很久远。我们今天读它们有什么用?宋老师在他的课例中作出了明确的回答。
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成语故事是我国几千年以来人民智慧的结晶。今天我们读它,就是要汲取前人的智慧,更好地前行。在《滥竽充数》中,宋老师留下这样一个话题:生活中你有没有看到过 “滥竽充数”的事件呢?简单介绍一下,让大家来分享。在《画龙点睛》中,宋老师通过多种形式的运用让学生明白,今天的生活中同样也会有“画龙点睛”的精彩。在分享与运用中,学生们会更加走近这些璀璨的明珠,感受它们的深刻,汲取它们的智慧,从而更好地前行,成为更好的自己。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