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教研平台>教学漫谈> 详细内容

在多层次教学中带给学生不同的体验

发布时间:2018-11-30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运算律是高度概括的运算知识,是在运算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归纳,从而抽象概括出来的。这样的运算规律或者说运算技巧既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某些数与代数领域知识的基础,又能推动学生在运算技能的发展及思维能力的发展上有明显的提升,因而值得我们重视。乘法分配律作为运算律中抽象程度较高、使用频率较高的一种,支撑着很多数学模型,在引导学生探索乘法分配律的过程中,我们要给予学生充分的空间,让他们对乘法分配律有足够的认识,有深刻的领悟,有必要的体验:

一、经历探索过程,形成清晰的概念

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自己去经历观察、思考、实验等途径,从而领悟运算律的内涵,能用自己的语言或者方法表示出运算律,这样的学习才是有益的,才是利于学生建立数学模型,促进深度理解的,教学中我们要给学生一些自我建构的空间,让他们学得真实,有效。

我在教学“乘法分配律”的时候,先出示了例5,让学生自己尝试列式解决问题,在交流中,将两种不同算式展示出来,引导学生从算式的意义想起,让他们明白不管是先求四年级和五年级共有多少个班级,再求这些班级共领到多少根跳绳,还是先求四年级、五年级分别领到多少根跳绳,再相加求和,都可以计算出四五年级一共领到多少根跳绳。在这个基础上,学生可以放心地在两个算式之间画上等于号,随后我请学生自己按这样的规律自己写几个相似的式子,通过计算来验证这样的式子到底是不是一种新的运算律,学生经过列举和计算,找到了其中的共性。之后,我请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表示出这个规律,他们的创造力让我开了一次眼界:有的学生是用语言描述的,虽然未必十分精确,但是夹杂着动作和神情,让其他学生产生了共鸣;有的学生仿照着前面学习其它运算律的方式,用字母表示出乘法分配律;更有的学生通过画图来表示,他们用不同的颜色的小方格来表示acbc(比如之前例题中的424624 相加),再将两个阵营的方块叠加起来,让我们对其中的算理一目了然。

这样的学习过程是多层次的,学生从初步感知,到实践验证,再到尝试总结归纳,他们对乘法分配率有逐级上升的认识,已然突破了形式上的认识,上升到了领悟运算律内涵的高度,不但知道了什么是乘法分配律,还用自己的方法证明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运算定律。

二、体验运用优势,养成良好的习惯

在深刻理解运算律的基础上,我们还要给学生体验运算律的机会,让他们在不断的尝试过程中,体验到运用乘法分配律来进行计算的一些便捷之处,从而养成自觉运用运算律来化难为易的习惯。这样的教学会增强学生的数感,让他们的思维更敏捷,判断更准确。

在学生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表示出乘法分配律之后,我又引导学生来比较例题的两种做法,让他们挑选出自己比较喜欢的方法,绝大多数学生立刻选择了“(46)×24”,说明理由的时候,学生一针见血:这样的算法比较简便。“那么想不想挑战一下自己呢?”随后我激发学生的热情,通过几道不同的算式让学生来尝试运用运算律简化计算过程,出示的算式如下:126×4545×2625×(304),3799×37。学生先独立尝试,再集体交流解题过程(最后一题有一些学生本来没有发现可以运用分配律计算,在交流中有人提议将前面的37改成37×1),在展示、说理、总结的过程中,学生发现不管是将运算律从左到右还是从右到左地用,都有可能使得计算简便,所以在计算中首先要观察计算的式子,看看它们是否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特点。

这样的巩固练习不单纯是让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有一个强化,而且是对学生意识的在“再加工”,通过不同计算思路的比较,学生发现很多地方可以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来进行简便计算,今后再遇到类似的问题,学生的方法经验就能自然而言地被调动起来。

三、挖掘内在规律,促进健康的反刍

很多数学知识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我们能抓住其中连接的关键点,巧妙地将知识化零为整,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的时候,学生对原本孤立的知识会有更深的认识,对数学也会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这样的反刍是健康的,是有益于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的。

教学中,除了帮助学生建立乘法分配律的模型,引导他们灵活运用这个运算律来进行简便计算之外,我还引导学生回顾了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有没有运用过这样的规律,学生有些不知所措,于是我给了他们一点提示:还记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吗?在这样的点拨下,一些学生恍然大悟,在我们探索两位数乘法的计算的时候,我们先用个位上的数乘另一个两位数,再用十位上的数乘那个两位数,将乘积的末尾对准乘积的十位,其实正是利用了乘法的分配率。比如说24×58,先用824,再算5024,最后相加得出乘积,不正是乘法分配律的原理吗?这样的反刍让学生对之前学习的乘法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今天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有了更广泛的认知,当学生恍然大悟的那一刻,他们的数学认识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总之,学生作为数学学习的主体,需要在充分、多样的学习活动中去将知识化为己有,需要去不断地挑战、吸收、领悟。而我们就应当给他们提供这样的机会,做学生的领路者和合作者,让他们的学习更深刻,更有效率。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