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文本解读 构建高效课堂
《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数学教材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提供了学习主题、基本线索和知识结构,是实现数学课程目标、实施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依据,是学生获取新知的载体。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是否到位,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确立以及学生学习的效果。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如何夯实文本解读,从而构建高效的课堂呢?本文从几个不同角度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一、通读文本,确定教学内容的地位
数学教材有它编排的教学体系和逻辑结构,很多知识领域的呈现都是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在备课之前,教师应精心钻研教材,了解教材编排的教学体系和逻辑结构,把握好学生学习的逻辑起点。
首先必须通读整套教材,在整体上从一定的高度去思考学生的数学学习;其次应详尽地了解自己所教年级、所教单元、所教内容在整个教材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作用,把握知识的来龙去脉;再次教师每教一个知识点,都要搞清楚学生在此之前学过哪些相关的知识,又与以后将要学习的哪些知识相关,从而准确把握新旧知识的联结点,引导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方法去建构新知,帮助学生实现认知迁移。
例如,苏教版教材从三年级上册起每一册都安排一种策略的教学,依次是分析数量关系时着重采用的“从条件向问题推理”和“从问题向条件推理”,帮助理解题意的“列表整理”和“画图整理”,还有“列举”“转化”“假设”等策略。在六年级下册教材中没有安排新的策略,只是应用前面教学的策略,解决稍复杂的问题。在教学六年级下册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应通读三至六年级“解决问题策略”的内容,了解所教内容在整个教材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教材安排了两道例题,例1侧重把陌生的问题转化成熟悉的问题、例2侧重通过假设和调整解决问题,意在让学生应用已有的解决问题的知识经验、思想方法,继续解决实际问题,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策略在解决新颖问题、复杂问题时的作用,体会解决同一问题的方法多样、策略灵活,体会各种策略之间的相互配合、相互补充,从深刻性、灵活性、综合性上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从宏观上把握解决问题策略这一知识领域的编排体系和逻辑结构,并将这一知识领域的所有教学内容烂熟于心,才能准确确定六年级“解决问题策略”所教内容的教学地位,从而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机智驾驭课堂,帮助学生进一步加强对策略的体验和方法的领悟,进一步提升思维水平,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细读文本,领会教材编排的意图
第一学段的教材一般以例题或情境图、小卡通的提示语、回顾与反思、“试一试”和“想想做做”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教材中的情境图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素材;小卡通的提示语大多旨在明示例题学习中解决问题的思路,为学生的学习探究与教师的教学做了明确的提示;而教师教学用书中的“教材说明”与“教学建议”则进一步阐述了教材的编写意图和实施建议。所以教师细读文本,就必须研读教材和教师教学用书,关注教材和教师教学用书中的每句话、每个细节,通过对例题、提示语、习题和教师教学用书的到位解读,用心体会教材的编写意图,从而活用教材,让课堂教学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
例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质数与合数”的教学,教材安排了一道例题:分别写出2、3、5、6、8、9各数所有的因数。在这些数中,因数只有两个的有( ),因数超过两个的有( );接着教材用小卡通提出了两个问题:“只有两个因数的数,它们的因数有什么特点?” “1的因数有几个?1是质数吗?是合数吗?” 教师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必须明白:学生是在学习因数的基础上学习质数和合数,学习质数与合数又是学习分解质因数的基础。教材要求学生写出六个自然数的因数并不难,意在让学生利用已有的能力,在独立写因数的过程中,体会这些自然数因数个数的不同。按因数个数把六个自然数分类,需要稍微做些点拨。否则,学生有可能分成2个因数、3个因数、4个因数等几类,而不按质数与合数的概念来分类。所以教材用填空的形式,避免学生分类时可能产生的混乱或不必要的纠缠。小卡通的提问,重在突出质数和合数概念的内涵,揭示质数和合数的意义,教学语言必须十分准确。在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设计写因数、给因数分类、比因数个数、发现因数特点等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建立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学会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让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整个过程,通过思考、交流,发现特点,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突破“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这一教学难点。
三、活用文本,用教材创造性地教
《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在领会文本意图的基础上,还要对其进行重新选择、组织,活用教材,设计灵活预案,让预设真正服务于课堂的有效生成,从而真正实现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教再向创造性使用教材的转变。
例如,一年级“认识图形”的教学,教师在用心解读文本的基础上可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准备好积木、印泥、橡皮泥、纸张、沙子等活动材料,预设“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等操作实践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平面图形。课堂上,首先可让学生动手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积木块上的每个面分别是什么图形?初步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这些平面图形的“老家”是在相关几何体上的。接着,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准备的有关材料和工具想办法把这些平面图形搬到纸上。学生想出的办法很多:有的把长方体按在纸上用笔画出长方形;有的把正方体放在印泥或橡皮泥上印出正方形;有的把圆柱放在沙子上印出圆;还有的把纸包在长方体上,折出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再用笔把它描下来……整个活动过程学生情绪高昂,通过“找、摸、描、印、画”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也体验面和体的不同。
文本解读是课堂教学的“根”。教师只有把教材“读厚”,正确到位地解读文本,课堂教学才不会偏离方向,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攻破教学重点、难点,构建省时、高效的数学课堂。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