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教研平台>教学漫谈> 详细内容

课堂的灵动,从“用”教材开始

发布时间:2018-12-19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新课改呼唤富有活力的课堂,一节富有生命的课堂教学,除了基于教者本身的课堂驾驭,更重要的是,如何正确处理好教师、学生、教材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叶圣陶先生说:“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到实益,还靠教师的善于运用。”因此,教师要改变“教教材”的旧观念,应以学生“如何学”为着眼点,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剪裁、补充与设计,让教材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一、创设情境,让教材变得形象生动

苏教版的教材具有图文并茂的特点,其主要目的在于要带给学生视觉上的冲击力,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学生的认知毕竟有限,对于一些远离生活的知识或者故事,只凭借一枝粉笔,一本书,这种学习兴趣只能是昙花一现。情境教学能够让学生在“情”与“境”的相互作用中保持持久的学习动机。因此,教者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从而让教材变得“立体”起来。

以苏教版教材《海底世界》为例。三年级的学生对海底世界知之甚少,仅凭教材中的文字,激发不了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因此,我们可以采取情境教学的方式,以导游的身份带领学生去游览海底世界,通过视频、图片的出示,给学生一个形象直观的感受,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在语文课中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很多,用图片,用视频,用声音和音乐,甚至于用语言的描述,都可以简单而迅速地带领学生到达你所期望的境界。

二、联系生活,让教材走向平易近人

在教学中,教师要在教材和学生生活之间巧搭桥,调用教师自己的经验,调用学生平日的感受,联系生活,让教材不再是高高在上,成为学生可接受、可感悟的内容。

一些课文内容,在生活中有所反映,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调查、访问、观察等活动。如第四册《识字1》,其主要内容是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风俗人情。在教学时,教者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前向自己的家人了解本地区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在了解的过程中,学生知道了本地风俗和节日特色,再与课文相联系,从而缩小了学生经验与教材内容的距离。

除了生活体验可以链接于教材,情感体验亦可如此。如《第一次抱母亲》这篇课文,在突破感受作者母亲是怎样关心孩子这一重点时,可以引导学生回想自己与母亲在一起的情景,调动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再带着这种情感品读课文,能更深切地感受到作者所要表述的情感。

三、注重方法,让教材变得生动有趣 

一位教育家说过:“如果学生没有学习愿望的话,我们的一切想法、方案、设想都将化为灰烬,变成木乃伊。”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教学的过程,要让学生充分“活动”起来,变读书、答题的单调形式为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活动,尊重学生个体的感悟,从而让教材变得生动有趣。

《公仪休拒收礼物》是一个历史故事题材的剧本,通过记叙公仪休拒收礼物这件事,表现公仪休的清正廉洁。按照传统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品词析句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学习本文的心理需求了。在初读课文后,很多学生都有把剧本表演出来的愿望。于是,一级台阶、一张讲台、两条纸剪裁的鱼以及黑板上的简单布置,我们的独幕剧便开场了。自然的动作,夸张的表情,生动的语言……学生活灵活现的表演已经充分说明他们对文章的解读。不仅是剧本可以直接让学生去演,在教学一些情节生动、对话频繁的课文时,我们也可以引导学生将文本改编成剧本进行表演。

对话,已经不仅仅是语文教学的唯一方式,演一演,画一画,唱一唱,将文本变成绘本,把诗词变成歌词……形式多样地改编教材,能够让学生学得更投入,学得更轻松。

四、有机补充,让教材成为活水之源   

一册语文教材,最多只有二十四篇文章,一学期只读这么几篇,与新课标的要求相差甚远。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有意义的、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教学资源,使语文教学走向广阔的社会生活,让教材“厚”起来。

    1.对文本内容的深入挖掘

《大江保卫战》真实地描述了1998年人民解放军官兵在大江保卫战中的惊心动魄场面和铮铮铁汉的感人事迹。学生对课文所描述的背景认识不足,将直接影响对本文的学习。因此,课前相关资料的搜集,显得尤为重要。通过阅读这些资料,学生能够从事情发生的背景,发展过程,以及在这其中所产生的大量的感人事迹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感知。文本既是课外阅读的引子,课外资料的学习又为学习文本夯实了基础。

2.对相关题材的延伸拓展

首先,从内容上延伸。仍以《大江保卫战》为例,它讲述的人民子弟兵的故事。描写解放军的文章诗歌有很多,我们由此可以延伸开去,把学生领向更广阔的阅读空间,如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彭荆风的《驿路梨花》等,通过一系列的主题阅读,深刻地认识人民军队舍生忘死保家卫国的本色。

其次,从体裁上延伸。如教学《村居》这首词时,学生因为是第一次接触宋词,对词的结构、形式很不理解,教者可以向学生推荐《宋词三百首》,引导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体会词的特点以及词所描绘的意境。

3.对相关作者的系列阅读

教材上的文章都编者精选出来的,有很多名家名篇。这些名家的文章只读一篇或两篇实在太少。因此,在教学时,我们可以向学生推荐更多的名家作品。如:《做一片美的叶子》的作者是金波,他出版了大量儿童喜欢的诗文作品,童话集《影子人》,长篇童话故事《乌丢丢的奇遇》,诗歌集《让太阳长上翅膀》……这些作品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促进学生心灵的成长。教学文本后,金波的这些作品不可不向学生介绍,并要求课后阅读。有课外阅读的布置,也要有读后心得的交流,组织学生进行读书交流必不可少。学生阅读量大了,语文素养的提高自然不言而喻。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只有以学生的需要为根本,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教材充满生命的活力,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获得学生的青睐,我们语文课堂才能如活水一般灵动起来。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