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数学思考 提升思维价值
数学是抽象的,是一门具有理性精神的学科。理性精神主要是指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一些思想和方法。学生只有掌握了这些思想和方法,就学会了数学地思维,能促使学生思维不断完善及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因此在现实情境的教学时,教师要将数学思想方法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会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也就是“数学化”,这才是数学教学的重要途径。
一、有效引领 学会数学地思考
人的思维发展要经历直观形象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思维三个阶段。小学生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数学经验、数学方法、数学模型等都相对比较薄弱。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结合学生思维水平,注意有效引导,让学生用数学的视角去观察、分析周围的现象,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逐渐学会数学地思考。
如对于“认识长方体”这一课中的“点点成线、线线成面、面面成体。”这一句学生虽能倒背如流,但因缺乏具体的感性认识,学生很难理解,这也恰恰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教学时教师可利用课本进行讲解:教师指着封面右下角的顶点让学生说是什么,接着慢慢地把右下角的顶点一个个合上,让学生明白点点成线。利用课本封面的长,告诉学生这长也就是一条线段,再慢慢地将课本的长一条条合上,让学生明白线线成面。最后出示封面,在学生知道它是一个长方形可以看做一个面时,教师演示将书本一页一页地合起来,这样学生便有了深刻地“面面成体”的感性体验。上述案例教师利用身边熟悉的事物来讲解,通过直观演示,三次“这是什么?”“现在它们又变成什么?”提问,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积极思考。这样不仅让学生获得了感性体验,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无处不在的,不经意间掌握了本课的难点,学会数学地思考。
二、体验过程 感悟数学地思考
数学教学若只着眼于学生的知识经验,那么学生所获得的知识都是机械的。在平时教学中,教师除了关注结果性的知识经验外,还应关注学生学习过程性的策略经验,并将学习过程充分地暴露出来,让学生的思维在有效的情境中得到发展。让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先体验“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惑,最终获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快感。学生有了切身的体验,便能由表及里地获取理性的数学经验,并在快乐体验中不断感悟数学地思考。
如在学习“平均数”这一课时,教师通过打靶的游戏导入新课,将学生分成男、女两队,首先每组分别请3人交替在电脑上进行打靶。最终结果是男生:6环、4环、8环;女生6环、5环、6环。教师根据成绩出示条形统计图,并询问学生哪队获胜。这时学生便会计算出总环数:男生6+4+8=18(环)、女生6+5+6=17(环),老师宣布男生获胜。
当女生发出阵阵叹气声时,教师故作安慰状对女生讲:女同胞们不要气馁,我来加入你们,也来打一环,好不好?教师打靶后急忙跟学生讲:快算算,现在的总环数是多少?当女生报出20环时,老师宣布女生获胜。当男生站起来提出质疑时老师提问:“看来用总环数来比较的方法只适用于比赛人数相同的情况,当人数不一样的时候,我们该怎么来比较呢?”这样在一次又一次的矛盾激化中,学生自然而然地想到使男生、女生每人打靶的环数变得同样多,也就是根据打靶的平均数来比较。
上述案例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在充分感知、观察、思考的基础上,逐渐产生了平均数的需求,从而在具体活动中领悟抽象的数学经验、数学概念。这样学生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不仅获得了真实深刻的体验,学生记忆深刻能学以致用,而且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培养和提升。
三、教给方法 强化数学地思考
笔者通过观察发现现在大部分学生已习惯了依赖、习惯了接受,但不会思考。课标强调体验学习过程的有效性,并明确指出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获取新知识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充分挖掘教材,设计一些具有探索性、开放性的问题,并从不同角度来引导,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科学的思考方法。
如在学习“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教师首先创设了一个购物情境,小丽和妈妈在超市购物归来时,小丽拎的用了16.5元买的单价为6元的苹果,妈妈拎的花了2.4元买的单价为0.8元的大白菜,谁拎的东西重?学生列出两道算式后,让学生先计算苹果的千克数,再比较两道算式的不同,在次基础上揭示课题。在计算2.4÷0.8时,先让学生口算,交流时有的用的把元转化成角来计算,有的是将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以10来计算。这时教师提问:这两种思路有什么相同之处?这时学生都白了自己在不知不觉中运用了转化的思想,将没有学过的知识转化成已学的知识来解决。这时教师出示例题,放手让学生探索笔算的方法,让学生说自己的思考过程,再利用课上生成的资源,让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说明正确的方法。这样,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也就水到渠成了,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会了数学思考的策略和方法,锻炼了自身数学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教师在现实教学情景中要从促使学生“数学地思维”出发,设计出最佳教学途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地提升数学思维的价值。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