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教研平台>教学漫谈> 详细内容

化整为零与零存整取

发布时间:2019-01-03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化整为零与零存整取

薛法根

一线教师最头疼的,不是上课,不是批改作业,甚至也不是辅导学生或者组织各类活动,而是写论文。我们常常羡慕国外的教师,不用评职称,不用写论文,或许不用写教案。一篇论文,我们不到最后一刻,似乎永远都写不完。即使写完了,自己也不忍再看第二遍。有些老师看到杂志上别人的文章,觉得写得也不过如此,似乎和自己的水平差不多。但是真的要写出那样水平的文章来,又很难产,真的有点眼高手低。仔细想来,我也有过这样的体验,所有想写的问题都有人写了,看了别人写的就是自己做的,所以写来写去好像都是对别人的一种重复,写不深,写不透,写不出让自己有点激动的新意来。这种状态最让人彷徨,有一种无力感。

写作,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怎样改变这种状态呢?就我的经验而言,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化整为零。就是随时写点思考的碎片,不间断地写一点碎片,积累到一定的时候,再加以整理、加工,找到那根思想的线头,将碎片一块一块地串连起来,组合成一个结构化的观念系统,论文就基本完成了。在我参加高研班学习的时候,苏州教育学院的一个美学教授,就给我们介绍过他的写作经验,很简单,就是做资料卡片,每张资料卡片的下面,写上一段自己的理解,并为这张卡片取一个题目,一个词语或者一个短句,勾勒这张卡片上的主要观点。而今我们早已不用卡片来做资料积累了,可以借用电脑来做。即围绕自己所要写的那个命题,从网络上搜集相关的研究资料,选择那些有见解的观点和案例,下载后写下自己的评述。对资料进行评述很关键,如果没有自己的思考,这些资料就难以为你的命题研究服务,很难在写作的时候成为你的观点或佐证材料。这些资料和评述,可以放在一个专门的文件夹内,也可以及时发布在你的教育博客里。有人会担心别人引用你的资料和评述,其实研究就应该有一种开放的态度,何况这些资料不就是别人思想的公共分享吗?重要的是,你可以观察别人对你评述的关注和评价,可以听到不同的声音,或许那些声音对你的深入思考大有裨益。所谓脑洞大开,就是要有不同的思想深度碰撞,一个人闭门苦思,不如大家深度交流。就这样,等你积累到一定的程度,你就会发现脑袋里再也不是空空的,有了自己的想法,你再把这些碎片化的资料进行整体的建构,就不再是一件难事了。难的是这个积累的过程,要坚持着做。假如你围绕一个命题持续地阅读、摘录、评述、交流,就一定会有收获。很多老师只有命题,而无阅读和摘录,仅仅从自己的教学经验中作提炼,那么你的思考和视野就有很大的局限。

有位老师说,我也看了很多书,可是看得越多就糊涂,不同的专家对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论述,有点观点甚至是对立的。单个看,都很有道理;一起看,就很糊涂。其实,这样的情形下,最能促使你产生自己的新思想。如果,你能从两种不同的观点中,看出合理与不合理的关键点,或者看出两者的共同之处,又或者能够发现异见分歧的关键根源,那么要恭喜你,你已经站在了专家的肩膀上,看得更远认得更深了。这时候,你不妨大胆提出自己的假设,而后小心地求证。如此,你已经进入了真正的研究状态。所以,你不用担心看得多就糊涂,真正的糊涂是没有独立思考的结果。比如对于散文的文体特征,散文家、评论家、教学专家,各说各话,但都没有说得让你信服。通过比较分析,我们概括了四句话:“有我;没有故事;有意;没有定式。”你看,是不是很有深度,又很有创意。细细品味,就是散文的样子。

如何化解论文写作的难题?一句话:化整为零,最终可以零存整取。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