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教研平台>教学漫谈> 详细内容

操作·感知·理解

发布时间:2019-01-03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实践操作活动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认知水平和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有利于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发现内隐的数学规律,形成较稳定性和可迁移性的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长度单位——厘米”是“空间与图形”知识板块中的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标准”,是长度单位教学的开始。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学习了“比长短”,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再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建立1厘米的表象,初步掌握用直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为以后学习其它长度单位以及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作铺垫。

基于以上分析,以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为例,借助学生熟悉的背景,在操作活动中使学生自然产生统一计量单位的需要,明白使用统一标准的重要性,感受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一、产生测量需要引入标准

为了产生测量的需要,我设计了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要比较两根跳绳的长短,可以怎么办呢?这个环节体现出生活中比长短的一种情况,可以通过拉直、对齐等手段,以短的一根绳为参照物,对比出长短。

第二个问题:当两条线段不好移动,也不能对齐,引发思考,这时该以什么为参照物来进行对比呢?遇到这样的情况一年级时是借助什么来比长短的呢?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回顾一年级时是借助数方格来比较长短的,这一环节的设置让学生体会直接比较到间接比较的过渡,体会“比较物”的意义,同时感受到“比较物”可以是“一根绳子、一个格子”等,唤醒单位雏形的经验。

通过这两次比长短活动,让学生体验到要度量任何一个量都要有单位,引出了标准,接着通过熊大、熊二都用“一拃”作为标准来量萝卜的长,结果却不一样,引出统一标准的必要性。让学生一起经历了单位由非标准到标准的发展历程,从而引出研究对象——厘米。

二、直观操作,建立表象

首先通过“看一看、比一比、想一想”,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验证,完成了从感知形象到形成表象的过程,逐渐建立1厘米的表象。

接着通过直观的操作:用1厘米的小棒去量长方形的长边,发现有3个1厘米就是3厘米。紧接着通过变换长方形的长边,使得用的1厘米的小棒越来越多,一眼不能看出是几厘米了,这时大家一起来数一数,学生在数的同时我标上数,这样厘米尺的模型就出来了。基于大部分二年级学生都知道尺子,但对于“为什么用尺子量”没有一定的认知基础,因此,这一教学环节重点带领孩子们追根溯源测量工具“尺”的生成,让学生体会到,尺子是1厘米1厘米拼接起来产生更长的线段,体会连续的量的本质。

然后让孩子在厘米尺上找1厘米或几厘米时,学生能够“数”出度量单位的个数。因为在上一个环节学生经历了厘米尺的生成,所以学生在这一环节显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因为孩子们都理解了,知道有几个1厘米就是几厘米。

通过以上三个层次的活动,学生经历了从测量单位到测量工具,是历史的经典时刻,学生明白了测量最重要的就是构建测量单位,而测量工具不过是统一单位的聚集,便于在测量活动中计数而已。

三、学会测量,体会估测

首先基于大部分学生都能直接去测量,甚至很多学生之前就已经会测量,所以在这一环节重点让学生理解“为什么从0开始测量?”“为什么小棒的一头指着刻度 0,另一头对着刻度几,它的长度就是几厘米?”接着通过交流小结,让学生首次感受到测量的三个步骤:定标准、去测量、得结果。

接着通过画4厘米长的线段,再一次巩固了直尺的使用方法,一般来说,会测量就基本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只是在这一环节中,孩子们感受到直尺在使用时要摁住了,不然会有误差。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再一次感受到从“0”开始比较方便。

然后通过一个思维提升练习(出示一把只剩几个数和几个刻度的直尺),让孩子们再一次深化测量的方法,只需要看刻度几到刻度几之间相差几就是几厘米。这个思维提升其实是再一次让学生深化厘米尺的生成,感受度量的结果决定于单位的个数。

最后通过两根树叶的长度,让学生明白当物体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我们可以说比6厘米短一些,比6厘米长一些,也可以都叫大约6厘米,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

四、总结提升,主动建构

首先,通过回顾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的内容,明确厘米是量比较短的物体,它是一个长度单位。

接着,通过提问让学生引发联想,如果让你用1厘米长的小棒去量操场的长,你感觉怎么样?由此引出,看来今后咱们会遇到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再接着追问,要是让你去量一粒芝麻的长呢?一粒芝麻比1厘米还短呢!说明还可能会有比1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这些都等着我们今后去发现。

最后,通过总结和两个问题的引导,让学生初步建构起长度单位的模型,它有一个单位——厘米,量比较短的物体,它还会有更多的的长度单位,去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去量特别短的物体,初步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弗赖登塔尔指出,数学教学的核心是学生的“再创造”。本节课在教学中把儿童带到人类认识亟须突破的历史经典事件面前,让儿童通过直观操作体验“度量一个对象时需要一个单位,而单位经历了形式多样到统一的发展历程”,建立起“一个长度单位的观念”。紧接着让学生在建立1厘米的表象后,学会用这个标准去测量物体,让学生在操作中感知度量单位的个数,从而进一步理解所需标准的个数,就是单位的个数,也就是度量的大小,体会数学的独特魅力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