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教研平台>教学漫谈> 详细内容

寻找“有光”的课堂

发布时间:2019-01-03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早些年,朋友送我一本书《不跪着教书》,我一口气读完,酣畅淋漓,从此,迷上了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王栋生。一种油然而生的敬仰,持续了近十年。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在往后的日子里,我与王栋生老师竟成了忘年交。和王栋生老师深入交往的这几年,我感受到了教育良知、教育温暖和教育骨气。

一、课堂应该是神圣的,应该是“有光”的。王栋生老师就在寻找“有光”的课堂。王老师的相关主题报告,我听了三次,每次都深受启发,意犹未尽。默念王老师那些表述观点的句子,就像参禅悟道,也像格物致知,总让人有种自得其乐的感觉。

王老师在一次讲座中共阐述了20个观点,大家很喜欢他这种漫谈式的讲座。他在讲座最后谈“对常识的敬重”:“无论在教学中取得什么样的成绩,最有价值的发现,可能在于发现‘我们的发现’全是常识;常识在不同环境下会有不同表现,但一定会在有智慧的课堂中发出光。”

所谓常识,一般指从事各项工作以及进行学术研究应具备的相关领域内的基础知识。忽略常识,是当今社会的通病。挑战常识,突破常识,是很多人引以为傲的事情。尊重常识者,会自觉捍卫一切既定规律。凡肆意创新的人,都是没有常识,不坚守常识的人。其实,当下很多人违背常识而做的事情,连他自己都不相信,这是让人哭笑不得的滑稽。托马斯·潘恩说:“一个人如果极力宣扬他自己都不相信的东西,那他就做好了干任何坏事的准备。”这话很有道理,看看那些悍然违背常识做事的人,哪有敬畏之心?教育里,不懂常识的人,会把自己立成“我就是常识”的塑像,供精神奴隶们崇拜和瞻仰。这实在需要引人深思。

王老师寻找“有光”的课堂,言下之意是我们本来透亮的课堂如今一片昏暗,本来敞亮的校园却被浓云重压。也许因为教师有太多的欲求,课堂周围裹挟着一层厚厚的壳,以至于我们根本看不到课堂的真实面貌。于是,他以一己之力发声,以一己之力团结众人。王尚文教授曾说,王栋生老师是教师良知的守护者,是教师良知的觉醒者、发现者、开拓者和提升者。我觉得这是最中肯、最确切的评价了。

二、王老师疾呼:“语文教师不能跪着教语文,如果教师是跪着的,他的学生只能趴在地上了。”

我们其实都在“跪着教语文”。我们跪在教材前,唯教材是尊;我们跪在考试前,唯分数是尊;我们跪在权威前,唯专家是尊;我们跪在教辅前,唯题目是尊……我们不曾抬头看天,我们只知道拘泥于“急功近利”的语文教学。仔细想来,尽管我们在不同程度地“跪着”,但在王老师“有光”的课堂的影响下,我们的灵魂终将慢慢觉醒、内心慢慢敞亮、头颅也在慢慢仰起。

“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

不跪着教书,才能教出不跪着读书的学生;自信的教师,才能教出自信的学生;只有有尊严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尊严的学生。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的精神高度决定了学生的精神高度。

王老师给我的启示就是,我们要“蹲着教育”。我想表达的意思是,面对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我们要敬畏,要虔诚,要让自己“蹲下”,像面对神圣的高山、辽阔的大海一样,面对每一个学生、每一节课。

王老师还说:“不敢想,是因为不准说、不能说、不敢说。从指鹿为马的时代开始,就有了能不能说真话的问题。……说真话就需要勇气。”

教育学生从小就独立思考,保持思想自由,是教育的良心所在。人类追求思想自由的过程,即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历程。卢梭曾说:“法律永远不会产生伟大人物,只有自由才能造成巨大的人和英雄。”自由是一切精湛艺术品诞生的沃土。曾有人研究,瑞士工匠之所以能制作出世界上最精准的时钟,其关键因素之一,就是他们不在严苛的流水线上工作,而是在非常自由的环境里享受工作。人类思考的过程,也和自由关联。王老师如此审视,疾呼教育要重视自由意识的渗透,是站在教育高点冷静思考的结果,具有前瞻性。

三、王老师擅长讲故事,我们也很喜欢听他讲故事。他讲的故事耐人寻味,发人深思。在一次培训课上,他讲了身边几个很经典的故事,让我时常想起。

有个故事发生在他的作文课上。他一直坚持,给学生批阅作文后,要详细记录下每次判定的分数,以便了解学生作文的变化情况,然后“对症下药”,并给予有效指导。一次,王老师给孩子们记录分数,发现连续几次给同一个孩子打了76分,他想,这无助于建立学生的写作自信心。于是,他把写在作业纸上的“76”折成三角形,撕掉,然后在第二页相对应处打了一个“80”。某天,王老师收到孩子留言,感谢他对自己的鼓励。原来王老师第一次打“76”的时候比较用力,第二页也有了“76”的印痕,学生察觉了分数的修改,也察觉了王老师的良苦用心,很感动。这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也让我很感动。这与其说只是一个分数的判定,不如说是在呵护一个敏感的生命。分数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数字,但对每个孩子来说,却是心情,或者性格的锻造。王老师的大智就在于以生命体悟生命,寻找心灵共鸣的美好感觉。我想,王栋生老师的心里绝对没有“工作对象”的死板教条,有的是一个个鲜活生命。

之前还听过王老师的一个故事。某次,他与另一位老师负责答辩评审工作,只要是来自农村的教师来答辩,王栋生老师都会马上起立,面对农村教师,深深地鞠上一躬,非常真诚,毫不造作,让人感动。王栋生老师的这一鞠躬,表达的不是城市人对农村人居高临下的同情,而是身为教育工作者,为大家默默地奉献自己的青春和智慧,表达的一份敬意。

王老师把那些闪烁着教育光辉的真人真事记在心里,传递出来,让正能量充满他能影响到的每个地方。王老师的教育教学故事,像一盏盏灯,传递着教育的美、教育的爱和责任。而王老师本人,于我而言,更是一盏永远明亮的灯,照亮我的心灵,也照亮我前行的路。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