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教案
教学内容:古诗《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
教学目标:
1.认识“楼、依”等12个生字,会写“楼、依”等10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能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诗句中的画面,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和蕴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能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诗句中的画面,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
教学准备:ppt
教学构想: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五言绝句。前两句写登楼所见。诗人遥望落日慢慢向着一望无际的群山沉下去,在视野中渐渐消逝;奔腾不息的黄河水滚滚而来,又流归大海。诗人运用了极朴素浅显的语言,形象概括地把进入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画面宽广辽远。后两句写诗人登楼所想,写出了诗人有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要想看得更远,唯-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前后两句承接得自然紧密,从而把诗篇推引到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开阔的视野。同时,后两句也蕴含着朴素的哲理,成为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望庐山瀑布》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七言绝句。它是诗人游庐山时写的风景诗。全诗紧扣题目中的“望”字,抓住了庐山瀑布的动态美,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也彰显了作者的浪漫情怀。“日照香炉生紫烟”,作者借助一个“生”字来渲染香炉峰水汽蒸腾的美景,为不寻常的瀑布创造了神秘的背景;“遥看瀑布挂前川”前四字点题,“挂”字化动为静,写出了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一个“疑”字提示了“银河落九天”为作者的想象,同时也令人感到意味深长。
课文中的两幅插图,写意传神,富有韵味,第一幅插图表现了万里山河的宽阔辽远的景象,第二朝插图则将山之高耸,瀑之倾泻的气势生动优美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可以在课堂中充分利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板块一 图画导入,了解诗意
1.导语导入:老师知道小朋们友们非常喜欢画画,上课前老师找到了这样一幅画。出示登颧雀楼课文插图。
2.(边指图边讲)在我国唐朝,有一位大诗人,名叫王之涣。一天傍晚王之涣来到黄河岸边,他看到夕阳挨着群山慢慢落下,像个大红球,染红了天边,滚滚的黄河水浩浩荡荡流向大海。诗人感到这里的景色太美了!但是他还不满足于眼前看到的景象,他想知道远处的风景又是什么样的,只可惜站在这里看不到。小朋友,你能想个办法让诗人王之涣看到远处的风景吗?
3.如有学生提出可以登上旁边那座楼时,教师相机讲解:这座楼它叫——鹳雀楼。【板书“颧雀楼”】
谁来叫叫它的名字?
学生齐读“鹳雀楼”。
4.同学们,课题中就出现了两个生字宝宝,我们先来看第一个字“雀”,怎么读?你怎么记住它?“楼”呢?
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5.很好,我们开课就先认识了两个生字。你们想知道这个楼的名字怎么来的吗?课件出示鹳雀楼资料。
6.同学们,我们接着来替诗人想办法,诗人仅仅登上这座楼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吗?那我应该站在楼的哪一层呢?
7.谁知道为什么登上鹳雀楼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呢?
(因为站得高就看得远。)
8.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后,明白了这个道理,想要看得更远就要站得更高,于是就写了一首诗,题目就叫:《登鹳雀楼》【板书课题;登鹳雀楼】
板块二 自读诗句,识字学词
1.听课文,圈出生字。
2.互读互评。请小朋友借助拼音,将诗句轻声读给同桌听。读不准的互相帮一帮,读得准的互相夸一夸。
2. 我会读诗。
刚才看到你们互相学相学习,很投入,相信你们收获一定很大。现在一起来分享你们的学习成果。谁来读?去掉拼音还会读吗? (反复诵读,注意纠正错误读音和停顿节奏)
3. 生字认读。
这首古诗中还藏着6个生字宝宝呢?你跟它们都熟悉吗?
(1)依次出示“楼、依、尽、欲、穷、层”等生字,让学生在认读的基础上开火车读。
(2)说说自己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生字宝宝。
“楼”是木字旁,我们刚刚在课文《树之歌)中学过许多木字旁的字,还记得吗?古代的楼是用树木建成的,所以是木字旁;右边由“米”十“女”组成。
“依"是单人旁,字形是人在衣旁,本义是靠着,可用“个”十“衣”的办法识记。
“尽”是上下结构。采用字形识记,“尺”下面加两点。
“做“是欠字旁,“欠”字表示有所不足,所以产生欲望,在识记时可用“谷”十“欠”的办法,也可以组词“食欲、欲望“识记。
“穷”是穴宝盖加个“力”字,可用“力在穴下,有劲使不出”的口读识记。
板块三 精读课文,品析诗句
1.第一句话。出示“白日依山尽”,指名读。太阳靠着远山落下去了。用什么诗句来说?
看图,读句,想。依山是说太阳下沉时是怎样的?(紧挨着西山)依山尽是说太阳——指名再说说这句诗绘的情景。
2.第二句写的什么呢?读“黄河入海流” 这句诗向我们描述了怎样的情景?指说。从这句诗的哪里知道黄河水流向大海?(入海流,那我们能用我们的朗读表现黄河入海的雄浑的气势吗吗?指名,评,读出气势。
3.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正挨着群山下沉,脚下的黄河水正滚滚流入海。诗人观察的视野是多么开阔呀!这景象是多么壮丽啊!我们把这句话连起来读读,好好欣赏一下这种壮丽的景观。(第一句话)指名,两边赛读,齐读。
4.此时的诗人他在鹳雀楼的哪里呀?看着这样壮观的情景,诗人在想什么 引读—— 引:千里目指想怎样?要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必须要—— 哪个字表示还要登楼?示“更”。(只要再登一层就足够了吗?一层并不是真的一层,是还要往上的意思。)
引导说:诗人想:要想——,就必须要——。(如果站在原地的话,再好也只能看到那景色)这是因为——?让生试说。(登高才能望远)引出——
所以中国就有一句俗语叫做:站得高,看得远。
总结:我们一起跟着王之涣的脚步一起来看下这首诗(图文结合)多美丽的景色啊,白日、远山、黄河、组成了一幅壮美的景象,让我们也胸襟大开,想要登高远望,看到千里之外更开阔更高远的地方,真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呀!
这首诗的最后两行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有人在作文中用到它,也有人把他当做自己的座右铭,激励自己追求更高的理想。
今天老师也想把这首诗送给大家,当我们想要自己变得更优秀时,就对自己说一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来激励自己。
当我们遇到困难想要退缩时,我们也对自己说一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来鼓励自己。
不管什么人,不管做什么事,我们都要更上一层楼。今天我们更上一层楼,明天我们就会欲穷千里目。
板块四 我会写字
我们和生字宝宝交朋友,生字宝宝写得漂亮呢?
(1) 出示生字。
(2) 让学生仔细观察,找出关键笔画。
(3) 教师示范书写,提示笔顺笔画和和结构比例,学生书空。
楼:左右结构,左窄右宽。“木”字横笔略高于横中线,“米”的横笔与第大致在一条水平线上;撇笔稍短,从田字格中心处伸向“木”字侧,捺收笔横中线;“女“字撤点的折点在整中线,末笔长横比“米”略宽。
依: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单人旁的竖在撇的中部起笔且保证在横中线用接,“衣”的首笔点在竖中线右侧, 长撇从长横中部起笔,至竖中线左侧收笔,竖提的竖段在竖中线左侧,末笔捺从竖中线起笔并与长撇相接。
尽,上下结构,“尺”罩住下面两个点,捺穿过田字格中心,尽量写得舒展;下面两个点写在竖中线上,斜向平行。
黄:上下结构,上部宽扁,中下部窄长,“由”的竖在竖中线上,撇点上合下开底持平。
层:半包围结构,全字上窄下宽:“云”字撇折起笔在竖中线上。中
(4)学生仿影临写后展示书写情况,教师引导对比观察,欣赏评议。
(5)作业布置。
1.默写古诗。
2.读读王之涣的其他古诗。
板书设计:
5.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站得高 看得远
第二课时
板块一 猜谜知作者,激发兴趣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则谜语,谁来猜一猜?(答案:瀑布)著名诗人李白就写了一首关于瀑布的诗——《望庐山瀑布》。
2.背一背你记住的古诗?有没有李白写的呢?(静夜思、夜宿山寺、送孟浩然之广陵、早发白帝城)大家知道李白的诗还真多呀!通过查阅资料,你们对李白还有哪些了解呢?
(李白,701-761,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号称诗仙,现存诗900多首,风格飘逸、豪放,想象丰富、气魄雄伟)
板块二 初读古诗,识字学词
1.听课文,圈生字。
2.李白五岁时就开始读书习字,读了很多书,二十六岁起离乡远游,走了大半个中国。《望庐山瀑布》就是他畅游庐山后写下的。
3.读题目,谁能用这个“望”字组词?你觉得在这儿应该用哪个词更准确些?解释题目的意思。(指名回答)认识“瀑、布”。
3.师:我们来看看庐山,看看庐山的瀑布。(看课文插图)你看到了什么?(指名回答)
解说: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的南边。庐山山峰重叠,非常雄伟壮丽。其中有一座山峰叫香炉峰,因为山上常有云雾笼罩,在阳光照耀下有紫色雾气升腾,像正在焚香的香炉一样,因此取名香炉峰(认识“炉”)。看(图片)这就是著名的香炉峰。庐山一年四季景色优美……
4.看了这些优美的风景,你想说什么?
5.自读全诗。对照注音,朗读全诗,要能字字读准。
6.(出示全诗)小朋友们,去掉拼音还会读吗? (采取多种形式让学生复朗读;“瀑”与“银”两个字易读错,注意示范纠正)
7.生字认读。
这首诗中也藏着6个生字宝宝呢,现在你能认识它们吗?
(1)依次出示“瀑、布、炉、烟、遥、川”等生字卡;“瀑”与“布”,韵母是u,声母分别是p和b,容易混淆,教师应多示范正音;让学生在认的基础上开火车读。
(2)说说自己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生字宝宝。
澡:左边三点水,右边是一个暴雨的“暴”;瀑布居高临下,声势如同降暴雨。 “庐”与“炉”, 庐山顶天立地,是广字旁,香炉的“炉”是火字旁,这里的香炉指香炉峰。
布:半包围结构,可通过组词“布料、棉布”(出示图:香炉、香炉峰)识记
烟:可联系生活理解意思之后识记。
遥:半包围结构,可以通过部件加法识记,也可以通过“摇”换偏旁识记。
川:古人造字很聪明,两边是岸,中间是奔腾向前的河水。川,本义指河流。
板块三 合作探究,自主学习
1.小组来合作学习。
要求:四人一组,通过读注释、查字典、看插图来理解诗的意思,无法解决的问题记下来。
2.学生小组交流,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
(1)通过交流,你解决了什么问题?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来向全班同学汇报一下。
①日照香炉生紫烟
“日”、“香炉”、“紫烟”各指什么?“生”是什么意思?让学生加以理解。日:太阳。香炉:香炉峰。紫烟:紫色的烟云。生:升腾起(变成了)。
太阳照射在香炉峰,高高的香炉峰上升腾起紫色的烟云。
师指导朗读,要读出如仙如幻的感觉。
②遥看瀑布挂前川
“遥看”一词说明作者站在哪儿观察瀑布?离瀑布较远。因为瀑布高大,遥看才能观其全貌。
“挂”、“前”、“川”各是什么意思?放在一块儿是什么意思?挂:悬挂。前:前面。川:河流。挂前川:指瀑布远看就像悬挂在山峰前面的一条大河流。
远远望去,瀑布就像一条悬挂在山峰前面的大河。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句的意思。
③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飞”、“直”写出了瀑布的什么特点?
水流快、山势陡。真有三千尺吗?(没有,这是夸张的手法,为了表现山非常高,长长的水流,飞快地从山上直泻而下。)
古诗中经常用这种方法,比如我们学过的: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银河”、“九天”各指什么?银河:晴天夜晚,天空呈现出一条明亮的光带,夹杂着许多闪烁的小星;看起来像一条银白色的大河。
九天:天的最高处。古人认为天有九重,最高的一重称为九天。诗里形容极高的天空。
“疑”是什么意思?作者疑什么?诗句的意思是什么?疑:怀疑真让人怀疑是天上的银河流到了人间。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句的意思。
由瀑布到银河,这是作者的一种奇特的联想;将瀑布的高大、急的特点展示无余。
师指导学生感受诗句所描写的壮观景象,朗读的时候要表现出气势。
4.让学生把整首诗连起来讲一讲它的意思。
5.吟读:细品诗韵,抒发胸臆
①请小朋友们再读古诗,在充分感受诗人丰富想象力的同时想想这首诗里有哪些字用得特别妙?
“生”字的妙用。诗人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
香炉峰被烟雾笼罩,在阳光的照耀下,一团团紫烟不断从山谷中升起,景象美不胜收。“升”字仅仅只能看到烟雾升起,不一会就散去;而“生”字还含有“产生”的意思,这说明香炉峰始终处于云雾缭绕之中。
“挂”字的妙用
谁能把瀑布挂在山川前面?生读。体会大自然的神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小结:这首诗的每一个字都闪烁着金子般的光芒,这就是古诗的语言美。
②此时,你就是大诗人李白,你的眼前出现了这样的景象:万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瀑布飞腾奔涌,倾泻直下,你想怎样吟诵这首诗?(学生根据自己的习惯或坐或立,也可以加动作,有感情地读诗。)
③这么美的诗,这么美的语言,我们应该好好朗读一番。朗读,背诵。注意古诗韵律和节奏。
板块四 书写汉字
1.认读“照、炉、烟、挂、川”。
2.指导观察字形,交流书写要点。
炉、烟、挂:左窄右宽,注意火字旁的捺变点。
照:上宽下窄,指导写好四点底的四个点。
川:三笔距离均等,长短不一。
3.书写练习。
课后作业:
1.读一读,记一记课后词语:
穷尽 山穷水尽 层叠 层林叠翠 烟云 烟消云散 山川 名山大川
2.给《望庐山瀑布》诗配画,或者将诗改为一篇文章。
板书设计:
望庐山瀑布
生紫烟
挂前川 气魄雄伟
三千尺 景象壮观
落九天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