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教研平台>教学漫谈> 详细内容

三年级学生运用“总分总”结构进行写景习作的教学尝试

发布时间:2019-05-17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开始了作文起步阶段。不再像一、二年级简单的看图写话,而是要从结构、写法、形式、内容等各方面,完成一篇作文,的确是有难度的。以至于很多学生望“文”生怯。作为老师的我也时常会有类似的困惑:上习作课的时候什么都想讲给学生,生怕错漏了任何一点;学生也能够积极回答问题,自我感觉课堂氛围和效果良好。但是一翻阅收上来的作文,才发现一节课的内容,学生根本没吸收多少。这也让我不断反思,如何才能上好一节有效的习作课。

《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的习作要求是“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和“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在不断地探索和反思中,我发现教材其实就是很好的写作范文。以三年级上册第六组的写景习作为例,可以做如下尝试:

一、了解课文“总分总”结构

一篇文章最大的框架就是结构,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认为结构应该是“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常用结构方式有四种:总分式、并列式、对比式、递进式。对于刚入门的学生来说,总分式是最常用,也是最容易掌握的。总分式结构一般又细分为:总分总、总分、分总。

总分总结构就是“总起——分述——总结”,在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六组中,有三篇课文《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香港,璀璨的明珠》都是总分总结构。

《富饶的西沙群岛》共有七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总起,介绍西沙群岛是一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地方;中间五个自然段分别从海水、海底、海滩、海岛四个不同的方面,分述西沙群岛的风景优美和物产丰富;最后一个自然段总结全文。

《美丽的小兴安岭》共有六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总起,小兴安岭像绿色的海洋;中间四个自然段,按照春、夏、秋、冬的季节顺序分述小兴安岭树木特点;最后一个自然段总结全文,小兴安岭景色诱人、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香港,璀璨的明珠》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但课文的结构依旧是“总分总”。第一自然段总起,香港是一个购物、美食、旅游的好去处;中间四个自然段分述上面三个特点;最后一个自然段总结全文,香港是一颗璀璨的明珠。

二、明确“总分总”结构

在讲授《富饶的西沙群岛》的时候,我把每个自然段的特点依次板书在黑板上,在结束课文教学内容的时候,让学生看着板书总结课文内容,并点出像这样的结构,就是“总分总”,先是对一个地方特点的总述,再用详细的例子来说明特点,最后总结全文。这样,可以让学生对“总分总”结构有一个直观形象而清晰的概念:

师:《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

生:七个。

师:读完课文后,你能找出课文的中心句吗?

生:在第一自然段:“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师板书:风景优美、物产丰富)

师:找到了文章的中心句,我们接着看看,课文是怎样说明西沙群岛风景优美和物产丰富的。请大家默读课文,画出2、3、4、5、6自然段从哪些方面写西沙群岛?

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

师:谁来跟大家分享,你找到了哪些方面?

生:第二自然段描写的是“海水”(师板书:海水);第三自然段描写的是“海底”(师板书:海底);第四自然段是“鱼”。

师:老师要打断你一下,这个“鱼”是为了描写西沙群岛,还是描写西沙群岛海底的特点?

生:描写的是西沙群岛海底的鱼,所以应该是属于海底这个特点的(师在海底后面板书:鱼)。

师:海底那么多生物,为什么要单独用一个自然段来写鱼?

生:因为西沙群岛海底的鱼很多。

师:你是从哪些词句发现西沙群岛海底的鱼多?

生:我从“成群结队、各种各样的鱼多得数不清和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这些词句中发现鱼多的。

师:你可真会读书!读得很仔细!西沙群岛很大,它是由一群岛屿组成的,那么大的海里面,真是一半是水,一半是鱼吗?

生:我觉得应该不是。

师:既然不是,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呢?

生:为了突出鱼多。

师:你真是一位爱思考的孩子!这里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就是为了突出鱼多(师在板书“鱼”后面加一个“多”字)。

生:第五自然段描写的是“海滩”(师板书:海滩);第六自然段描写的是“海岛”(师板书:海岛),第七自然段写西沙群岛会更加美丽,更加富饶(师板书:美丽、富饶)。

师:我们来看一下板书,这就是这篇课文的整体结构,第一自然段的“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总起全文,后面的内容都是围绕着这两点来写(师板书:总起),中间的“海水、海底、海滩、海岛”是对这两个特点的具体描述,我们把它们叫“分述”(师板书:分述),最后一个自然段是对全文的一个总结(师板书:总结),像这样的结构,我们就把它叫作“总分总”结构。

接着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小组讨论这篇课文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从哪些方面写了小兴安岭?从文中找到相应的词语或句子,然后板书到黑板上。对比发现,前两篇课文的结构是一样的,学生自然就能说出《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的结构也是“总分总”。再回到课文,让学生根据板书的内容,给课文分段,明确第1自然段是总起,第2——5是分述,最后1个自然段是总结。通过分段加深学生对总分总结构的理解。

最后阅读《香港,璀璨的明珠》,边读边让学生思考这篇课文的结构是什么。根据前两篇课文的认识和铺垫,学生会指出这是总分总结构。随后,让学生试着说说课文的总起、分述和总结分别是哪些自然段。分完段后,再让学生根据前两篇课文的板书,在文中找出关键词句,第一自然段总起——“还是购物、美食和旅游的好去处”。接着找出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香港,分别在哪几个自然段。这样一来,学生会意识到,原来每个自然段都详细写了香港的一个特点,而这种结构方式就叫“分述”。最后一个自然段总结全文并点题——“香港,真是我国南海之滨一颗璀璨无比的明珠”。

在这三篇课文里面,总起段都是总述这个地方的特点,分述时每个特点用一个或两个自然段,总结则是用概括性的语言总结全文。根据这种简单明了的“总分总”结构,分析完三篇课文的结构后,可以让学生进行练笔。

三、“总分总”结构小练笔

语文园地六的习作要求是:“要写出这个地方怎么吸引人,使别人读了也对这个地方感兴趣。”那么在写景时,就要抓住特点来写。首先是选材,让学生想好写哪一个地方,再说一说这个地方有什么特点吸引人。其次整理文章框架,文章的结构是总分总,可以仿照课堂上的板书,在草稿本上写出结构“总——分——总”。把每个特点逐一列好。这样,文章的整体结构出来了:共有几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是总起,中间的自然段分述每个特点,最后一个自然段总结全文。这样每个自然段所讲的要点,学生能够心中有数。最后就是根据草稿本上的内容,进行具体的完善,充实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师:请大家读一下语文园地六的习作要求。(生读)哪位同学跟大家简单说一下习作要求是什么?

生:介绍自己去过的地方或者写想去的地方。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