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教研平台>教学漫谈> 详细内容

细节里,藏着我们对教育的所有想象

发布时间:2019-05-31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今天,我们不聊宏大的话题,就聊细节。因为,在我看来,所有对教育的想象,都藏在细节里。不妨,先来看一看下面的细节——

教师抛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后,陆续会有学生举手。这样的细节,可谓司空见惯。此时,教师的选择,无外乎有二。

 其一,邀请举手的学生代表发言,展开后续的教与学。

 其二,先组织学生同桌或小组展开讨论,随后再展开全班的汇报与交流。

而细节,就在这时发生。

师:先举手的同学,请你看一看周围的同伴,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还有一些同学没有举手。

师:是的,他们或许还没有得出结论,或许还没有思考成熟,不想在大庭广众之下表达自己的观点。那么,我想问一问你们这些已经举手的同学,你们是打算直接开始向全班展示自己的观点,还是先缓一缓,和身边的同伴交换一下意见,然后再向全班进行汇报?(犹豫片刻)

生:我想和身边的同学先交流交流。

生:我也是。

师:奇怪,明明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为什么还要选择和同伴先交流交流?

生:有可能我的想法还不够准确。如果和同伴交流一下,或许同伴会纠正我的想法。

生:也许我的观点是正确的,但如果和同伴交流交流,说不定我的想法会更全面一些。

生:他们不举手,不代表他们没有想法。和大家一起交流交流,会听到不同的观点,让自己的想法得到完善。

生:我觉得,如果直接汇报,有可能会让你的同伴失去思考和表达的机会。

生:而且我觉得,学习是大家共同的事情。你不能因为你一个人讲得舒服,而完全不顾别人的感受。

 师:说得真好!我并不清楚,你们的这些观点,是否完全出于真实的想法。但正如最后这位同学所说的,学习不属于某一个人,而是我们全班所有人共同的事情。有一句广告语说得好,“大家好,才是真的好!”期待在接下来的小组交流中,每一个人都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认真倾听同伴的观点,及时进行观点的分享与碰撞,让每一个人都在这一过程中获得观点的澄清、思维的历练!

有人或许会说,忙了半天,最后还不是回到了小组讨论?当部分学生开始举手时,直接让大家讨论就是了,何必兜兜转转,绕这么一大圈?只是,这样的“兜兜转转”,真的没有意义么?

我们常说,要让学习真正发生。那么,问题来了—— 是让“谁”的学习真正发生?要让“怎样的”学习真正发生?在学科认知之外,是否还有更多元、更丰富的“学习”发生?有何迹象表明,学习确实已经“真正”发生?有何迹象表明,学习确实已经真正“发生”?每一个看似习以为常的口号或主张,一旦放到阳光下曝晒,那么,更多的新问题,都将一一重新展现。于是,我们需要思考——学习不只是个体的事情。尽管我们很清楚,独立思考真的很重要。

有人说,“所有的认知都是一种偏见”。没有一个人的认知,是能够脱离他原有的经验、视角、背景或风格而客观独立存在。简言之,认知或学习,本身就是一件极其主观的事情。正因为主观,所以,认知本身就隐含着天然的“误解”。从而,将个体独立思考后的观点与思维过程交付给同伴与学习共同体,在同伴之间观点碰撞的过程中寻找彼此思维的最大公因数,避开独立思维中存在的可能盲区,达成最大的认知共识,拓展理解的广度与深度,“克服偏见、校正观点、寻求共识”,是学习的题中应有之义。于是,“同伴交流”本身就不再只是学习的“添加剂”,而是学习的“必需品”,是学习真正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我们也需要思考——仅仅“让学习发生”,显然还不够。我们需要高品质的学习,我们需要高附加值的学习,我们需要高思维含量的学习,我们需要“看得见变化”的学习。那么,独立思考时,你的观点在哪里?你的路径又怎样?同伴交流后,你的观点给予同伴怎样的启示?同伴的想法,又给了你怎样的丰富?哪些观点成为你们团队之间的共识?哪些观点,只是你、我、他各自独有的个性化理解?面对遇到困难的学习同伴,你是否给予了足够的学习帮扶?你是否确认,你的分享,促成了他认知或理解上的变化?你在这样的“付出”过程中,是否也有“收获”?把这些问题想明白,至少多想一想、再想一想,或许,我们就会对学习少一些想当然的误解,多一些深入的理解与洞察。当然,我们还需要思考——身处数学课堂,在知识理解、方法形成、思维进阶之外,是否还存在着超越学科层面的更广阔、更具有一般意义的学习存在?对于不同的个体,学习进程的确有快有慢。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学习的快与慢?快一定就好吗?慢一定就不好吗?快与慢,究竟代表着一种能力差异,还只是一种风格表现?面对更快形成观点的学生,我们是否需要引导他们认真审视自己的学习?我们是否需要给他们提供新的任务与平台?传统意义上的学优生,如何在团队学习中扮演更好的角色,承担起应有的责任与义务?是一骑绝尘而去,还是携手同行共进?所有这一切,貌似已偏离学科本身。而它们,或许恰恰是“学科育人”这一宏大话题下,我们不得不反复掂量的小问题、小思虑。

当然,仅有这样的一个小细节,难以真正支撑起“学科育人”的大话题。我们需要课堂之上,一个又一个“这样的”“那样的”细节。因为,我们坚信,每一个细节都如同涓涓溪流。正是无数的溪流,才汇聚成大江大河,最终汇入我们渴望的学习海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将看到一个个鲜活的、丰富的、立体的、有血有肉的人,看到他们的真正的生长。于是,在刚才的课堂上,学生同伴交流后,我们又捕捉到另一个颇有意味的细节。

师:刚才,同学们就这一问题,在小组内进行了充分的交流。接下来,我们向全班进行展示。正式展示之前,我想做一个调查。通过同伴交流后,哪些同学的观点仍然是正确的,并没有因为同伴的交流而发生任何改变,请举个手!(部分学生举手)

师:通过同伴交流后,哪些同学的观点发生了改变,或者你对问题的理解有了新的变化,请举个手!(部分学生举手)

师:通过同伴交流后,哪些同学觉得自己还没有理解这个问题,或者隐隐约约有些认识,但还不够清晰,觉得自己还有问题的,请举个手!(个别学生举手)

 师:猜猜看,接下来,老师更希望哪一类同学进行汇报?

 生:我猜,你可能更希望第二类同学进行汇报。因为,他们通过交流,对问题有了新的想法。你一定很想知道,他们到底有了哪些新的想法,是谁给了他新的想法。

师:我觉得,你有点懂我。

生:我觉得,你可能更希望听到第二类同学进行汇报。因为你曾经说过,好的学习,一定要有改变发生。第一类同学,虽然他们的答案有可能正确,但他们通过交流没有获得改变。所以,他们的学习质量不一定最高。

师:我觉得,你似乎更懂我。

生:我觉得,你说不定也很想听听第三类同学的汇报。因为,他们既然还有不理解的地方,那么,如果不说出来,他们的困难就有可能一直在那里。

生:我也觉得,你可能很想听到第三类同学的汇报。首先,通过小组交流,还有问题的,说明他们的确遇到了困难。而且,他们小组的其他同学也要为此负责任。至少说明,他们没有能够在刚才的交流中,真正帮助这些同学弄明白。所以,听听他到底有哪些困难,可能对大家都有帮助。

师:看得出来,你同样懂我。接下来,我就想从第二类和第三类同学中,各找一两个同学,说说他们的想法和遇到的问题。不过,我有新的要求!第二类同学,你不能只是说,你现在是怎么理解这个问题的。你能不能按这样的方式来进行汇报——对于这个问题,我原来是怎么思考的;后来,同伴给了我怎样的提示;现在,我又是怎么思考的。是的,我希望和大家一起,看到你在刚才的学习过程中,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思维变化,这样的变化又是如何发生的。

师:对于第三类同学,我不仅希望你能够提出你的困惑和问题,更希望听到你这样的声音——我原来存在什么问题;同伴给了我怎样的提示和帮助;现在,我哪些问题已经解决,而哪些问题仍然没有明白……

是的,又是一个习以为常的教学细节——小组交流后,全班汇报原本,三言两语就可以直奔主题的,结果,又活生生演绎出了一段“冗长”的教学对话。 但是,于我而言,这样的对话,恰恰是更真实、更丰富、更深入的学习得以发生的重要前提。 学习何为?——让思维与情感发生改变。 何为学习?——想办法,让这样的改变发生。 改变,才是学习的“题中应有之义”。于是,我们固然要关注,小组交流后,你的认识和理解“究竟在哪里”?我们还要关注,小组交流前,“你原本在哪里”,小组交流后,“你现在又在哪里”? 当然,我们更要关注,在这一段学习旅程中,你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的变化因何而发生?哪些因素导致了变化本身的发生?这种变化轻易就发生,还是经历了怎样的波折与困顿?交流过程中,学生究竟表述了怎样的观点,描述了怎样的思维路径?同伴之间究竟展开了怎样的对话,又遭遇了怎样的观点碰撞 同伴的观点,究竟有没有影响你的观点?如果没有,是什么原因?如果有,那么,是什么改变了你原有的想法、丰富了你原有的认知、拓展了你原有的视野、优化了你原有的路径?在我们看来,同伴交流过程中所发生的这一切,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

当然,教师的上述“提问”,既指向随后的学习分享,更有可能对学生接下来的小组交流,产生深远的影响。面对“下一场”小组交流,作为学习个体的你、我、他,我们应该作出怎样的选择?要不要更清晰、更准确、更逻辑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以确保同伴能够精准地明白我的观点?要不要更认真、更投入、更包容地倾听同伴的声音,以确保自己真正理解他们的想法?要不要认真比对不同人的观点,寻找彼此观点之间的相同与差异?要不要认真思虑一下,你的观点是否影响了他人,他人的观点又是否影响了你?要不要好好反思一下,在这一段对话交流活动中,究竟发生了什么?观点是否有优化,思维是否有改变,观念是否有进阶?

学习,本身就是一个被重新塑造的过程。作为教师,对于每一次具体的学习活动,你有怎样的心理预期,你就会提供怎样的任务驱动;你期待学生呈现怎样的交流反馈,学生就有可能朝着某一方向去努力,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就有可能被塑造。

所以,从这样的角度来看,看透课堂中的点滴细节,你就读懂了课堂本身。因为,一个又一个具有教育意义的细节本身,塑造了学生的学习。而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就是在这样的细节中,真实发生。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