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教研平台>教学漫谈> 详细内容

漫谈信息技术在美术欣赏课中的运用

发布时间:2019-06-11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好的艺术作品可以陶冶情操,培养艺术兴趣,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因此,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学生素质以及对于提高美术欣赏教育的地位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美术欣赏课由于在常规教学中教学形式单一,缺乏艺术情趣,其教学效果往往会大打折扣。因此,用什么教学手段上好初中美术欣赏课?这是我们美术教师在当前工作中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随着21世纪知识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以提高民族素质为目的的教育也必须紧跟时代的节奏。教学手段更需要不断地推陈出新,这就使信息技术进课堂成为必然。在此,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并针对信息技术在初中美术欣赏教中的应用以及教学效果,进行阐述。   

信息技术可以呈现美术现象、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中,知识的传授,素质的培养,主要以教师的讲解,学生的练习、巩固为主。理性知识太多,感性材料太少,不能充分发挥学生认识的主体性。而信息技术的运用则可变单纯理性的知识传授为由感性认识到理性的知识。恰当利用信息技术的声、文、图、像等综合性功能声像功能适当烘托课堂气氛,并能提供友好便利的交往方式,对美术欣赏课有很好的辅助教学的效果。在欣赏《格尔尼卡》一画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画家创作的历史背景,我利用影像剪辑放映一段二战时期的战争场面,使学生深深体会到战争的残酷,感受到人民群众在德国法西斯暴行下遭受到的深重灾难,从而激发他们对德国法西斯的憎恨,对和平的热爱。也正是由于启发的好,在接下来的构图欣赏中,学生往往能发表一些让我意想不到而又符合事实的观点。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丰富美术欣赏课的学习内容和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在课前准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利用网络主动收集美术信息,改变传统美术课堂教学中的被动地位,凭借学生自己的观察、感受、体验,在网络中找出需要的信息,进行自主学习。如我在上《捣练图》时,在课前就布置一些研究性课题,让学生运用互联网平台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盛唐时期的女性生活的特点,收集唐代著名的画家及其作品,阅读唐代画家的历史背景故事,并感受他们的生活以及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然后让学生试着根据自己的审美观念来分析作品,并写出心得体会,在自己的博客、QQ空间或者其他网络论坛里发表。整个过程中,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而学生在搜集素材的时候,由于不局限于教材内容,选择的范围更宽更广更有深度,极大地丰富了美术欣赏课的学习内容。  

充分运用网络的平台,能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激发学生的多种感官功能,实现多种感官的有机结合,从而使知识能打破空间、时间的限制,多层次、多角度、直观形象地展示于学生面前,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究欲望,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埋下了很好的伏笔利用网络及时反馈、评价,促进师生进行平等交流网络平等的网状结构使得教师和学生在网上的地位趋于平等,他们都可以就某件艺术作品通过网络论坛、博客或互联网上的其他平台平等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就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师单向的评价方式,充分实行了自评和他评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   

通过互联网,学生课后可以随时随地进入美术的课堂,通过美术去交流和沟通。在课外的网络学习中,教师已不再是知识的唯一传授者,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美术学习的特点及需要,向家长、同学或网上其他网民请教,汲取网络中其他网民的思想和文化精华。这其中,美术教师可以采用鼓励的态度,根据网上学生不同的学习特点进行评价和指导。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交际、交流及合作学习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信息技术为美术欣赏教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与多样的选择,但是运用信息技术这一现代的教学工具从事美术教学,也要根据美术欣赏课自身的课程需要来设置。   

总之,教师要熟练使用互联网辅助美术教学,就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教育观念、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和科研意识,这正是教学改革的动力源泉。应用互联网辅助美术教学具有其他手段无法代替的功能。只要善于将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相结合,并不断完善,必将大大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与此同时也有利于科学素质的发展和教师水平的提高。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