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教研平台>教学漫谈> 详细内容

作文教学的五个问题

发布时间:2019-06-19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对话背景

2018年7月21—24日,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的教师参加了“行知研习”第四届全国小语名家写作教学种子教师深度研习营活动。7月21日晚,近300名教师自发参与了晚上的沙龙活动。会议室内座无虚席,大家围绕管建刚、张祖庆老师的教学观点的异同,借助韦恩图分组进行了梳理研讨。之后,管建刚、张祖庆老师就老师们提出的几个主要问题展开了如下对话。

张祖庆:各位老师能坚持到现在,让人非常感动。大家在统整、分享信息时,我跟建刚老师也在聆听,记录每个组的发言要点。我们理出了写作教学最重要的五个问题。这五个问题处理好了,写作教学就简单了。

 

1. 理解儿童、尊重儿童、研究儿童,是教好写作的前提。

写作是为了让儿童的言语生命得到发展。教会儿童写作,必须理解儿童、尊重儿童、研究儿童,把握他们的年龄特征,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知道他们的喜怒哀乐。在此基础上教写作,才能教在儿童的心坎上。

管建刚:为什么把“理解儿童、尊重儿童”放在教好作文的首位?

写作这件事和人的心灵有关。祖庆老师有一个非常妥帖的比喻——写作是心灵的舞蹈。就全国范围的作文教学而言,在理解儿童、尊重儿童方面,我们做得非常糟糕。

我们经常用自己小时候经历过的童年,来衡量今天儿童的童年。今天的儿童和我们小时候是完全不一样的。今天五年级儿童一学期接收的信息量,恐怕可以超过我们那一代人整个儿童时期接收的信息量的总和,甚至是十倍、二十倍。这样大的信息量输入到儿童大脑里,他们的心理世界、情感世界还是我们那时候的样子吗?

儿童内心的所思所想,已经跟我们那个时候大不一样了。但很多老师都无视这一点,总以“自己的童年”作比照来要求儿童写自己的童年。

张祖庆:是的。不少老师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总以为“我在教儿童写作”,而没有想到今天儿童的作文,很多是我们写不出来的。比如建刚老师今天所讲的一些鲜活的作文实例,很多是我们这一代教师写不出来的。我觉得,如果要真正做到理解儿童、尊重儿童,教学中我们就要更多地通过创设的写作情境,唤醒儿童内心的言语本能,让他们有一种写作冲动,进而释放他们的天性。

教师所要做的,就是牧养儿童的写作灵性。什么叫牧养?就是像把羊放到草原上那样,让儿童到言语的草地上自由地撒欢。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做一个静静的守望者,不要让老鹰来捕捉,不要让猎人来干扰,让羊在草原上安心吃草,长得肥壮。

 

2. 正确理解写作的本质,是教好作文的核心。

管建刚:白天,祖庆老师几次提到“发表意识”“读者意识”。我非常喜欢叶圣陶先生的一句话:“写作就是用笔说话。”也就是我们刚才讲的,在“自我表达”之后还要“与人交流”,这是习作最核心的要素。这个东西一定要把握住。

写作,需要应用,应生活之用,应心灵之用。只有应用,才是真写作。我们很多很多的孩子在伪写作,就像我常说的那样:无数的学生从来没有写过作文,他们只是写了一篇又一篇名叫“作文”的作业。

张祖庆:所以,我们总结的第二点,就是正确理解写作的本质,是教好作文的核心。光尊重、理解儿童还不够,还要准确把握作文的本质,否则教不好写作。这就涉及我们要强调的第三点——读者意识。

 

3. 读者意识,是写作教学最上位的问题。

张祖庆:有了读者意识,写作者在写作过程中自然会思考:我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我的文章是写给谁看的?这个理清楚了,再来思考写什么、怎么写,才更有利于读者理解作者的意图,达到“与人对话、交流”的目的。

管建刚:关于读者意识,我认为说得最精辟的是夏丏尊先生。他说:“读者意识就是最大的写作技巧。”我们通常会把写作技巧窄化为倒叙、插叙、对比、反复等。其实,在这之上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技巧,就是读者意识。换句话说,如果能让学生写作时有读者意识,70%的写作技巧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也就是祖庆老师讲的——读者意识是最上位的问题。解决了最上位的问题,写什么、怎么写这两个问题往往就有了“不解之解”。

张祖庆:我国语文课本中的写作,尤其是命题作文,最大的问题是“无读者写作”。所以,我今天一再强调,老师要对这些教材进行改造,对写作题目的交际语境进行改造:为谁写?为什么写?写了之后与谁分享?每个作文题目都可以这样改造。改造以后,读者对象清楚了,写作目的清楚了,方法就会迎刃而解。

 

4. 课程化建构,写作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张祖庆:长期以来,中国语文教材以阅读为王,而阅读教材大抵是以人文为主线编写的,作文附着于人文后面,没有独立地位。作文教学往往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学生言语技能很难稳定下来。所以,要建构写作课程。

写作课程的建构,有三个基于:第一,基于童年生命,要充分关注儿童的生命特点。第二,基于系统,课程一定要在系统论的指引下设计,让孩子们朝着一个目标,小步子、不停步,一步一步地往前走。第三,就是可迁移。大家为什么到这里来学,我想就是希望学了可以拿回去用。当然,不是照着我们的方法去做。你班级有互联网学习条件,可以学做微信公众号,学做博客;如果你觉得学做小报比较方便,接地气,那么你就让学生做小报。不管运用哪种方式,一定要努力走向写作教学课程化建构。

管建刚:关于作文课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第一,让学生有写作的动力;第二,让学生有写作的内容;第三,让学生有写作的技术。做得好的老师,一个课程里可能包含以上两个甚至三个内容。刚开始投入到作文教学里,我建议你选其中一个来做,一个做得比较成熟以后再做第二个。三个都想做,会有点够不着。实际上,当你把第一口井挖出水来,然后去挖第二口井,你会发现:第二口井的水也从第一口井里冒出来了。因此,先抓住自己目前最有想法、最有感觉的内容,把它做起来。

张祖庆:刚才建刚老师讲了三个构建,我刚才讲的是从内容方面去构建,两者并不矛盾。老师做课程不要贪多,要做减法,力求以一当十。把课本中的作文和自己的作文整合起来,那是最完美的。如果发现两者不能很好地整合,就要想一想:哪些作文能力是学生必须具备的,需要保留下来,而哪些可以用另一种形式取代。作文能力的提升,要借助教材,但不要完全依赖教材,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5. 安全的写作环境,是激活言语技能与潜力的保障。

张祖庆:一个人在不安全的言语环境中会本能地保护自己,不会说真话。就学生生活经验而言,对他们来说,安全的写作环境,我认为有两个:一个是整个社会大的语言环境,这个我们暂且不论;我们能做的,就是在自己班级这个小宇宙中,创设有相对安全感的言语环境。

你所带的班级就是一个王国,一块自留地。珍惜它、呵护它,让孩子们的言语生命在我们的浇灌下茁壮成长,最后长成一片森林。

管建刚:关于言语的安全感,实在是太重要了。正如刚才一位老师分享时所说,如果学生愿意用真名就用真名,不愿意就用笔名。语言的创造来自心灵的自由,心灵的自由来自心灵的安全,心灵的安全来自对儿童的理解,对儿童的理解来自师生平等,没有平等就不可能有真话。作文这件事情,平等、民主会对学生语言潜能的开发产生重大影响。

文章来源:《小学语文教师》2018年第11期,录入时有修改。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