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于学习 戏于课堂
一年级的孩子告别了幼儿园来到小学,实际上就是结束了无忧无虑的生活,开始了漫漫求学生涯的跋涉。如果面对枯燥无味、严肃呆板的说教课,孩子能喜欢课堂,喜欢学校吗?一些孩子一旦失去学习兴趣后,便一步步落后,成了学习的困难户。因此,我认为改变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效率的首要任务是:激发浓厚的兴趣,教学中多开展活泼生动的游戏活动,是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良策。
一、开展游戏教学法的必要性
如果数学课总是以教师说教灌输、学生被迫接受的方式发展着,自觉性高的学生可能会努力控制自己,认真听老师讲的每一句话,每一个知识点;而还有大部分学生则难以自控,单调的机械传授只会让他们学得无劲。如何改革这种被迫学习的状态呢?其实不难,我们只要去发现一下,活动课程为什么那么受欢迎就行了。在活动课程教学过程中,贯穿了许多孩子们喜欢的游戏活动。
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选择态度,是积极认识某种事物可参加某种活动的心理导向。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自主探究知识的内在动力。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就能克服困难去探索科学的奥秘;有了兴趣,学习就不再是负担,而是乐此不疲的享受;有了兴趣,也就有了真正的参与自主探究。因此,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之中要让学生积极主动探究,首先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合理安排教学环节。
陶行知先生说:“唤起兴味。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体。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要让学生“乐学”,开展游戏是一条必经之路。李吉林老师提出了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沉浸其中,获得感悟,我们何不开创一个“游戏教学法”,让学生们游于学习,戏于课堂,轻松而又快乐地获取新知,发展能力呢?
二、开展游戏教学法的紧迫性
回顾一下数学课上,总是先做几道复习题,接着老师讲解例题,而后学生做练习题。如此周而复始地讲讲做做,做做讲讲,学生怎么会不厌烦呢?长期的机械化训练阻碍了孩子思维的发展空间,束缚了学生想象的翅膀,更加促使他们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师要把课上得有趣,就要时时引起学生的惊奇、新鲜、亲近等情绪,以激发他们主动参与探索问题和发现规律。
英语课堂教学十分受到孩子们的青睐,我认为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英语的课堂教学中贯穿了许多趣味盎然的游戏活动,这些游戏捕获了孩子的学习欲望,满足了孩子爱玩的天性。因此,“游戏教学法”是它制胜的法宝,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三、如何开展游戏教学法
1. 激活教材,精心设计
我们的教学应抱着结果很重要,过程更精彩的新理念来进行。其实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采用游戏形式,特别是低年级教学中的对口令、计算接龙、夺花、小猫钓鱼、摘苹果……如果单纯地把这些游戏当作只是“味精”点缀一下课堂而已,那就失去了它的价值,其实游戏里面存在许多教学方法,除了具备趣味性也不乏生活化、情感化、实践性、探究性等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教学元素。
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拘泥于课本形式。怀着一颗童心,用自己的慧眼去挖掘教材中可以用游戏形式进行教学的内容,精心设计游戏活动过程,一旦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那么产生的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2.巧用游戏,合理组织
苏霍姆林斯基语:一堂好课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某个知识点,掌握一定的知识与技能,而更应该是一个创新的思维起点,一根创新神经的启动。好的教学标志是:能促进有效学习的进行,使学生对知识真正的理解,自主构建知识,以及让学生的个性化得到发展。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开展游戏教学法不能只追求“热闹”,更要讲究“门道”。学生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一个个鲜活的、有思想、有自主能力的人。以学生为中心,合理组织游戏活动,让学生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教师的作用则在于组织游戏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当然要控制现场气氛,收放自如,不能放任自流。
3.注重反馈,持续开展
游戏的开展不能是“一笑而过”,教师应及时进行反馈,了解学生知识构建情况,从而检验游戏开展是否成功,以便进一步改进游戏的设计与开展。
美国的一位心理学家说:“任何一个人在自己最感兴趣的领域经过10年的训练都可以成为天才。”因此,我们对待游戏教学法要抱持之以恒的态度,路遥知马力,只有持续开展,才能收获效益,真正将游戏教学法推广开来。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