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都忙不过来了,怎么做阅读呢?
如果一线语文老师要在语文课堂上带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图画书阅读或是主题阅读,势必会占据语文教学的一些课时。
一方面要面对语文课时紧张和考试问题,另一方面又要带着学生进入更广阔的阅读,双重压力下的我们,处于纠结,无奈,矛盾......各种复杂的情感中。
崔峦老师提出:“推进课外阅读,把课外阅读挤进课堂。”怎么挤?的确是语文老师需要积极研究、探索的问题。
谈到精简语文课时,可能会涌现出很多的问题
语文教学课时可以精简吗?
为什么要精简语文课内教学课时呢?
一篇课文一定要教两课时吗?
语文一定要一篇一篇、一单元一单元来教吗?
精简语文教学课时能应对考试吗?
如果我们每周拿出2个课时,一个课时用来进行主题阅读教学,一个课时用来实施整本书阅读教学,那么,拿出这2个课时后,语文教材还教得完吗?
要精简语文教学课时来推进课外阅读,的确对老师们提出了挑战,但是,我认为,核心的问题还是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转变以及老师们心智习性的调整。
一、教师要对阅读的意义有深刻认同与思考
所谓智力,就是阅读能力。即使从应试的角度考虑,从长远来看,读书也是所有功课植根的土壤,它的贫瘠与丰厚,关系实在重大。
2018年的高考,已经让我们感觉到语文考查能力的变化,不仅有意识地考查学生的课外阅读、经典阅读、阅读面与阅读品味,更关注考查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能力。
以往,我们即使考查学生的课外阅读,也大多是一种知识性的测查,你只要知道文学作品的作者、主要内容等一些作品的信息,差不多就能够作答。
现在,开始转向学生真实阅读情况的测查,开始关注学生对书籍品味、评论、鉴赏等阅读能力。如果没有实际的阅读,广泛的阅读,有思考的阅读,就无法应对这些题目。
老师们也许会有这样的经验:在我们带的那些学生中,凡是阅读量大、知识面广的学生,思想一般都比较活跃,思维开阔,整体素养高,他们往往也能在考试当中名列前茅,而那些只是熟悉教材、教辅、做题多、课外阅读少的学生,即使考试的成绩不错,视野却比较窄,往往会随着年级的升高,渐渐缺失竞争力。
学生在语文教材中,有了对知识的精熟学习,还要到广泛的阅读当中去,到真实的阅读情境当中去运用、实践,才能提升学生整体的阅读能力。
正如温儒敏教授所讲
把培养阅读兴趣与习惯,
当作语文教学的头等大事。
只抓课内阅读,那是“半截子”;
抓好课外阅读,那是“牛鼻子”。
我们要让孩子学好语文,爱上阅读,老师自己首先要是一个爱阅读的人,并愿意带领着孩子们一起生活在阅读里,老师一定是班级阅读环境的积极创建者,一定是儿童阅读的推动者、引领者,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孩子尽早地爱上阅读。
所以,我们不能仅仅去依托那一篇篇课文来让孩子学语文,学母语,只有让孩子浸润在优秀的儿童阅读作品中,才能让他们的童年在阅读中获得欢愉和幸福。我们有理由,也有责任让阅读进入教学现场。
二、教师要对儿童的文学教育有认同和思考
《小王子》这本书里有一段很有意思的话,当你对大人们讲起一位新朋友,他们从来不向你提出实质性的问题。他们从来不问:他说话声音是什么样的啊?”“他喜欢玩什么样的游戏啊?”“他是不是收集蝴蝶标本呀?”他们问你:他多大年纪呀?弟兄几个呀?体重多少呀?他父亲挣多少钱呀?他们以为只有这样才能了解他。
如果你对大人们说:“我看到一幢砖盖成的漂亮的房子,它的窗前有天竺葵,屋顶上还有鸽子.....”他们怎么也想象不出这房子有多么美。你必须对他们说:“我看见了一幢价值十万法郎的房子。”那么他们就惊叫起来:“多么漂亮的房子啊!”
这是一段多么形象而真切的描写。儿童就是这样,他们不是成人,不用概念、判断与推理,而是凭借与生俱来的惊人感受和想象力把握这个世界。
文学,尤其是儿童文学,它契合着儿童快乐、诗意的精神世界,也呵护着儿童的天性、灵性、想象力,儿童是天生热爱故事的,他应该跟文学在一起,在文学中涵养、润泽他的精神生活,也促进他的语言发展。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执行主编陈先云老师在《增强六个意识 教好部编小学语文教材》这篇文章当中有一段话,文学教育很重要,而且除了语文学科以外,基础教育阶段其他学科是不可能担负起文学教育任务的。在小学阶段,有必要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初步的文学启蒙教育,所以不学点文学是行不通的,但是文学教育应该处于从属地位。
对文学教育的关注已经在统编教材中有了体现,选文中有很多都是经典、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对儿童文学的教学过于简单化、模式化。
有些老师文体意识不够,不管什么文体,基本上都是按照记叙文的方法教,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表达顺序、表达方法、修辞手法等等,对于文本内容的真实与虚构,往往也分不清。
小说教得不像小说,童话教得不像童话,散文教得不像散文,结果就影响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受力,也削弱了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所以说,一方面,我们的阅读教学要根据文学作品的特质进行科学的教学,要考虑文学体裁,要有文体意识,要顾及作品特点,灵活运用教学技能;
另一方面,我们要尽可能地为孩子提供时间和协助,带他们去读更多的优秀的文学作品(不只是儿童文学),和他们展开主题阅读与讨论,让他们的童年充分亲近、感受文学,享受文学的滋养,最终成为一个有感受力的读者。
三、教师要对目前的考试有思考
就目前的情况来说,没有任何一种考试能测试一个人的全面素养和内在能力,纸笔测试只能测试显性的知识。
小学的语文考试要考哪些内容,我们老师都是非常清楚的,比如,看拼音写词语、多音字、补充句子、默写、按课文内容填空、阅读理解、小作文......
如果在考试前两周,带领学生反复巩固这些基础知识,差不多就可以应对考试。如果我们的教学一旦被考试所绑架,我们的教学就只能围绕这些基础知识打转,阅读就失去了魅力,文学就会变得惨白、无味。
统编教材总主编温儒敏在谈到阅读的时候说:“让学生考得好,考出高分,也是我们的教学目标,但不应当和读书对立起来。相反,培养起读书的兴趣,有比较宽的阅读面,喜欢读书,语文素养也就会提升上去,成绩也不会差,中考高考也更能取得优秀成绩。”
从这一点来说,语文老师要能摆脱束缚,解放思想,目光要放得远一些,让阅读变得有意思,有意味,有意义,日积月累,学生收获的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得多。
四、教师要对语文教材及教学模式有思考
教材文本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一篇篇材料,老师不能把教科书作为语文的唯一或的全部。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现在的精读教材全是单篇短章,各体各派,应有尽有。从好的方面说,可以使学生对于各种文体都窥见一斑,都尝到一点味道。但是从坏的方面说,将会使学生眼花缭乱,心志不专,仿佛走进热闹的都市,看见许多东西,可是一样也没有看清楚。现在的国文教学成绩不能算好,一部分的原因,大概就在宣读单篇短章,没有收到好的方面的效果,却受到了坏的方面的影响。”
所以说,语文教师不能只是教材的使用者,他应该是教材的利用者,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针对一些文本或习惯了的教学方式,语文教师要有改变的自觉,要以儿童为本,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增添、补充优质的阅读文本,改变繁琐、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在“教什么”上,多一些文学的、艺术的、,审美的感受、思考、讨论、分享。
从教学模式来看,传统的语文教育,并没有明确的教学体系,也没有教材、课堂精讲和作业操练,只是要大量反复地读书,整本整本地读书,可这广积薄取的确有其可取之处。
现有的普遍的语文教学模式,以课堂的讲习为主,课文的分析作为重点,把各方面的知识加以体系化传输给学生。
这种模式是有问题的,如果教师和学生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精读一篇文章上,字词句强拉硬拽,段篇章条分缕析,重难点深度剖析,如此一来,我们很多的语文课都被教得繁琐、细碎,费时费力,这就需要老师们做出反思和调整。
教师要有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依据课标中的目标以及学生的特点,配合教材的编写意图,整理出每个单元、每篇课文学习的重点,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重点而不是教课本。
总的来说,语文老师的眼睛里,他的课堂里,不应该只有一本语文教材。张志公先生说:“课内教学与课外阅读犹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
那么,我们能不能像对待教材教学那样对待儿童阅读,能不能挤出课时来让孩子多读一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呢?我们能不能把语文教材教得更高效,并挤出课时来推进儿童阅读呢?说到底,还是思想转变的问题。
如果你认为语文教材的学习是课堂的唯一,学不透怎么会考得好呢?那就不会去考虑精简课时、课内外整合等等问题;如果你认为在精读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经历更广阔的阅读,才是母语学习的要义,那么,每周挤出一两节课来带孩子阅读,和孩子讨论、交流、分享,开展多文本的阅读实践,完全是可以的。
思想催生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思想改变,才会有教学策略和行为的改变,才会有教学创造和智慧。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