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教研平台>教学漫谈> 详细内容

爱,能创造奇迹

发布时间:2019-12-05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一)爱,让你永远记住了我

实习的最后一天,我到指导老师那儿去取回考核表。人,不在办公室,我便折身转往教室。

一个眼尖的孩子看到了我,马上大叫起来:“是周老师,周老师来了!”刹时间,教室里呼声一片。不知在谁的带动下,教室里哗啦啦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多可爱的孩子们啊,我与他们接触的时间不过是短短的一节课,然而,他们却在这节课认识了我,记住了我。更准确的是,因为那个美丽而奇妙的故事让我们有缘成为师生,成为朋友,成为共同的阅读者。孩子们的掌声不仅是在欢迎我,还在欢迎着那些好听的故事呢!

这些故事来源于孩子们喜闻乐道的图画书,也叫绘本。这是从台湾吹来的一股新兴的阅读风。绘本适合于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年幼者会读出它快乐的童年,年长者则会读出成长的艰辛。但无一例外的,绘本诠释了一个人间永恒的话题——爱。亲人的爱,朋友的爱,陌生人的爱……也许缤纷世界会在瞬间天翻地覆,也许沧海桑田会让人感慨万千,但,“爱”却会让这所有的一切再次获得新生,有了爱,就能创造奇迹:有了爱,生活会变得更加精彩。有了爱,我才会把这节课上得如此快乐;有了爱,孩子们永远记住了快乐的瞬间。

(二)爱,让我们享受思考的快乐

这一节课,我带给孩子们的是一个奇妙的故事——《爷爷一定有办法》。初次接触这本书,就被爷爷和约瑟之间的情感所深深打动,我,爱上了这个故事,爱上了这本书。

在这本书中,作者用重复而富有节奏的文字讲述了一位智慧而又慈爱的老爷爷用慈祥的爱心和灵巧的手,把一块料子缝制成温暖、舒服的毯子,又把旧了的毯子制成了衣服、领带直到很小的一粒纽扣。一块很普通的布料在不断地变化,一份长者的亲情,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大智慧呈现在读者面前。图画则细腻地描绘出充满浓厚人情味的小镇和约瑟的家庭,画面下方的老鼠家庭更带来额外的阅读乐趣。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长辈们对孩子的爱大多藏在生活里的重复中,我们不仅要学会感悟爱,更要懂得珍惜爱,回报爱。

我一遍又一遍地翻阅着。故事的情节很简单,及至文本的最后,那颗由毯子演变而来的纽扣,那颗小约瑟视若珍宝的纽扣,那颗深藏着着爷爷爱的纽扣不见了!可想而知,小约瑟会找遍他所有曾经经过的地方,想方设法去把纽扣寻回来,然而,这个愿望最终没有实现,在这种情况下,小约瑟还是坚定不移地相信:“爷爷一定有办法。”这是怎样的一种信任啊,这种信任建立在爱的基础上。即使爷爷再也没有办法,但家人对约瑟的关爱足以抚平约瑟心中的创伤。因此,他模仿爷爷的语调:“嗯……”他在纸上刷刷写道:“这些材料还够……!”

读到这里时,我突然产生疑问:“纽扣不见了,这些材料还够干什么?”显而易见,约瑟笔下的这些材料肯定不是已经丢失了的纽扣,那么,他所谓的这些材料是指什么呢?为此,我特意请教了曾教过这本书的一个同学,她告诉我,学生猜得出:“这些材料还够写一个奇妙的故事。”我还是不解,学生是怎么猜出来的,她笑着说:“大概是看图画上面的吧,图画上的约瑟不是在纸上写东西吗,既然是写东西,那么不是写文章,便是写故事?”“那学生知道小约瑟笔下的‘这些材料’指什么?”我接着问。那位同学摇了摇头,笑了笑,没有继续回答。后来,我又去向培训班的老师请教,她的理解是,“这些材料”指的是小约瑟在爷爷那里学到“变废为宝”的本领,在学校的劳动课上,他把这种本领运用上了,这些材料,指的是可以再利用的材料吧。言之虽然有理,但与后文的“还够写一个奇妙的故事”说不通。

“这些材料”到底指什么?我陷入到迷雾当中。在回家的路上,我仍在不停地思索着。网络给我的释疑提供了方便。一回家,我便上网去查找《爷爷一定有办法》的文本解析,琢磨着这最后的一句话。遗憾的是,网上虽然资源丰富,但大多都只是针对低年级的儿童浅显地解读文本,而我的上课的对象是四年级的学生,我的课堂应该有深度。这深度体现在什么地方?就在“这些材料”上。

“这些材料还够……写一个奇妙的故事。”“这些材料还够写一个奇妙的故事。”我不停地念叨着。突然,灵光一闪,对了,够写成故事的材料是什么?就是写作的素材,这些素材对于小约瑟来讲是什么?应该就是那“奇妙”的毯子,“奇妙”的外套,“奇妙”的背心,“奇妙”的领带,“奇妙”的手帕,还有寻“奇妙”纽扣,这所有的“奇妙”串联起来,就是一个“奇妙”的故事。

想到这里,不禁为自己暗暗喝彩。同时,新的疑团又诞生了。平时,我们常常用“温暖”、“舒服”等词修饰“毯子”、“外套”、“背心”等,故事里为什么却用了同一个修饰词“奇妙”?这“奇妙”里含有什么特别的意味?有了前面的思索,这个问题也就水到渠成了。这“奇妙”里含有爷爷的爱,这“奇妙”隐藏着变化。

随着思索的一步步深入,我的教学设计逐渐明朗化了,我幸福地陶醉在自己冥想之中。

开课伊始,与学生谈自己的爷爷,初步让学生感知爷爷对自己的爱。从而引出今天的主人公,约瑟的爷爷。出示封面插图,引导学生去猜,这会是怎样的一个爷爷?就图上这幅画而言,学生很容易就会猜到这位爷爷一定非常“慈爱”,教师板书。在此基础上,再出示课题《爷爷一定有办法》,让学生再猜猜,爷爷除了慈爱,还是个什么样的人?学生也很快地就猜到爷爷充满了智慧。那么,故事里爷爷是不是正如我们所猜想的那样呢?学生一定很想知道,听故事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了。

这本书中,约瑟的一家与小老鼠一家的生活双线共进,浑然一体,但就其内容而言,它的侧重点应该是爷爷对约瑟的爱引发了一条毯子的千变万化。为了避免学生上课时,发生视觉上的混乱,我将每一页图片进行了制作,课堂的前一半只允许显示约瑟家的生活。而当纽扣不见的时候,激起学生的疑问,从而进一步去探讨小老鼠的一家,步步为营,始终让学生在期待中阅读。学生兴味盎然地听我讲着,兴致勃勃地猜着,故事不知不觉中就到尾声。这时,我将“这些材料”和“奇妙”进行了深度挖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从那紧锁的眉头中,从那忽闪的眼睛里,我知道孩子们所有的注意力全都汇聚在《爷爷一定有办法》中,当我说到这“奇妙”的毯子,“奇妙”的外套……孩子们不约而同脱口而出:“这些材料还够写成一个奇妙的故事”。瞧,孩子们多聪明,多有才气,作者独具匠心的结尾在孩子们释疑解惑中给猜出来,这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事啊!

当我给孩子们揭示了谜底的那一瞬间,孩子们是多么高兴啊!是啊,就在今天,在这节课中,他们和老师一样享受了思考的快乐,享受了阅读的快乐!

总体说来,我这一节课还算比较成功。学生愉悦的同时,也在进行着深层的思考。学生快乐地学着,但不停地思考却未让他们有一刻的“轻松”。有听课的同学说,孩子们到最后好像很吃劲。是的,看得出来,但在“吃劲”的时候,他们仍然在努力而快乐地思考。这,就是我的目的所在。孩子们深深地爱上这本书,爱上我给他们所介绍的绘本,甚至于下课后,孩子们还都在一个劲儿地问我,这种书哪儿有的买,他们“六一”儿童节的礼物,很想买一本这种图画书。

(三)爱,能创造奇迹

故事讲到这里,那颗纽扣到底哪儿去了呢?故事是不是就这样结束了呢?当然没有,因为,纽扣被另一个主角小老鼠给拾到了。小老鼠们会用这颗纽扣干什么呢?故事的本身又引发出另一条故事——《小老鼠的一家》。小老鼠一家就生活在约瑟家的地板下,他们也像爷爷一样化腐朽为神奇,把爷爷废弃不用的蓝色布料角用来制作家里被子,地毯,窗帘,甚至小老鼠们身上的穿戴。小老鼠一家跟约瑟家一样漂亮整洁,也一样充满了爱。

有了爱,就能创造生命中的奇迹,有了爱,就能化腐朽为神奇。我们的家人是如何爱自己的呢,我们又将如何去回报家人的爱呢?爱的故事在延续着,我们,已经学会了超越文本。

在书中,爷爷和小老鼠因为有爱,所以创造了生活的奇迹。思索之余,我又想起了自己所从事的这份职业。作为教师而言,在课堂中,在我们教育生活中。我们所要创造的奇迹在哪里?我们手里创造奇迹的料子在哪里?

是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块“料子”。不管这块“料子”是光鲜漂亮,还是破了旧了,他都有自己的一技之长,都能做点什么。或是做成“毯子”,或是做成“外套”“、领带”,还是“手帕”,乃至一粒小小的“纽扣”。大了做“大的”,小了做“小的”;“大的”有用处,“小的”也有用处;而且不见得“小的”用处就“小”!爷爷一定有办法,这位“爷爷”要是老师的话也一定是个有办法的。约瑟在故事里对爷爷充满了信任,这种信任是建立在爱的基础上。如果,我们也能够让学生如此信任,我们一定能够成为一个“因材施教”的好老师!

赢得信任的条件是什么?教师创造奇迹的筹码是什么?毫无疑问,就是爱。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学生,只要拥有了爱,什么样的“料子”不能成材?

拥有了爱——奇迹,总会发生!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