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教研平台>教学漫谈> 详细内容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学习方式——探究式

发布时间:2019-12-11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当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已经较普遍地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但探究学习似乎开展的很不够。自主学习是探究学习的基础,合作学习是进行探究学习的重要组织形式。真正意义上的探究学习是自主学习的最高表现形式,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探究式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创造性特点,其作用在于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增强探究意识,学会探究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创设情境,即情形、景象、境地的组合

课堂上的情境,包括课堂的场景好学习的氛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所谓创设情境,就是表现课文所反映的儿童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场景以及与之相应的学习氛围。创设情境的目的在于诱发学生原有的认识水平与情感状态同课文所揭示的深刻道理及情感之间的差距好矛盾,促使学生产生疑惑,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动机和兴趣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心理倾向,是激励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的内驱力。构建主义教学论主张;人的认识不应该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主动的探究、深入的思考构建起来的。在以往的一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习惯于听教师的讲解,懒得动脑,很少思考,只会机械地背诵,即使是深层次的理念、思想、情感也是教师总结好了念给学生听。学生在毫无感觉的情况下被动的接受,他们对一切都是生吞活剥、一知半解、似懂非懂。久而久之,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被扼杀了;读书索然无味,课堂教学如死水一潭。课程改革要求创设有生命力的课堂,即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构建,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卫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当学生原有的认识水平和情感同教材所揭示的道理好深层次的情感有差距、有矛盾时,学生的好奇心好求知欲最大,探究的兴趣也最浓。所以最能引发学生学习动机好兴趣的因素是问题情境。现代心理学认为:一切思维都是从有问题开始的,教师要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就应当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我非常注意利用一切可以的材料和机会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探究状态。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获得深层次的思考好情感体验,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在教学实践中,创设问题情境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问题的提出要抓住学生认知或情感发展上的矛盾

问题是开启学生心智的钥匙。然而,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并非所有的问题都有如此的功效。如果只是在只是的记忆和是非的层面上设问,学生只是简单的一问一答,那么问题再多,也不能起到开启学生心智的作用,更不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情感的升华。只有抓住学生认识和情感发展上的矛盾,并就此设计问题情境,才能使学生开启幽闭心智,放飞尘封的情愫,从而极大地调动探究的热情。教师要善于巧用教材,激活课堂,让学生的思维之“河”掀起“波澜”,在矛盾的冲突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求得真知与真情的深层感悟。

(二)问题的难度要适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最近发展区”

小学语文教学在创设问题情境的时候,要关注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和情感状态,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知识积累、思想、认识水平和情感特征来设置探究领域。超出相应的领域则太难,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甚至还会不同程度地挫伤学生的心理负担,甚至还会不同程度地挫伤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若低于相应的领域则容易流于肤浅,冲淡学生的探究欲望,即使勉强开展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也只能限于低水平的课文阅读与理解,不能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只要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核心的学习方式,才能促进学生的包括高层次思维在内的全面素质的提高。显然,最佳的问题情境应设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什么事“最近发展区”?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儿童认知的发展有两个水平:第一个水平是不需任何外力的帮助,自己能达到的高度。第二个水平则是需要外力的帮助才能达到的高度。通俗地说就是“跳起来摘桃子”的境界。儿童认知发展的第二个水平就叫做“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指出,教学的最有效的功能就在于推进儿童心理的最近发展区,只有建立在这一发展区内的教学活动,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率。

二、运用探究式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创设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

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基本保证,是探究式学习的最佳境界。因为此时此刻,学生处于一种放松状态,思维极易活跃,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教师以学习者的身份参与了学生的质疑、讨论和辩论,把读的自由还给学生,把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使学生在做学习主人的意识支配下,自主探究,集思广益,从而以极大的学习热情遨游知识的迷宫,去探究未知的世界,去寻找合适的答案。例如:在学习《田忌赛马》时,请学生来谈谈“你要向课文中谁学习?学习他什么?”许多学生说要“学习孙膑”。有的说“学习他善于观察、肯动脑筋”。有的说“学习他聪明机智、敢于挑战”,有的说“学习他帮助弱小、乐于助人”。这时,我不急于肯定,继续问学生:“还可以向谁学习?”于是学生思考后,又踊跃说:“要学习田忌,学习他忠厚老实、不耍心计”,有的说:“要学习齐威王,学习他遵守竞赛规则,直率大度,有帝王之风。”试想,如果不是有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学生能有如此富有个性的思维和见解吗?

(二)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

对学生而言,未知的领域是无限广阔的,当学生有了探索的欲望和探究的能力时,仅靠课堂内是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的。此时,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把探究的领域扩展到课外,让他们在网络的环境下获取必要的信息和资源进行更深入的探究。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既能满足学生探究的需要,又能符合大语文观的理念,是改革封闭、僵化的学习方式的有力措施。

总而言之,探究式学习是在教学改革中提出的新学习方式,他并非是对其他学习方式的否定。在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式学习,凸现了学生的主体,使他们的个性、创造得到更充分的发展,语文素养得到了全面的提高,洋溢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