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文化教学
积累文化知识是语言学习的基础,也是形成文化意识的前提条件。只有当学生拥有足够的文化知识储备,熟悉各种文化现象,了解文化现象背后的历史渊源时,他们才有可能通过比较、分析,形成文化判断,做出文化取舍,并将文化价值观内化成文化品格,外显为文化行为。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关注语言文字本身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如词汇、谚语、俚语等,也要关注英语国家社会生活中的物质文化,如餐饮、服饰、建筑、交通、发明创造等,以及精神文化,如哲学、文学、艺术、社会习俗、道德修养、生活方式等。只有熟知中西方文化,才能进行合理的对比与判断,科学地鉴别与继承,在批判与反思中拓宽国际视野,理解和包容不同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情感。
核心素养视域下文化意识的实质内涵是培养学生文化意识实践路径的逻辑起点和实践基础。当前条件下,要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主要依靠课内渗透、课外滋养。教师首先要树立文化教育的意识,要深度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元素,开展课堂文化探究活动,拓展文化教育资源,增加文化生活体验,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文化价值判断,并内化成文化品格,形成文化自觉和得体的文化行为取向。
文化意识的养成不能孤立地依赖课堂和文本。课堂和文本能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文化知识,但离开了必要的体验、感悟与反思,学生很难形成正确的文化认知、文化判断、文化品格和文化行为。
举办校园文化节日活动,如外语节、文化节、艺术节等,设定文化活动主题,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利用各类资源,了解主题文化的内涵,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文化活动,如服饰文化展演、饮食文化展演、建筑文化展演、节日文化展演等。创造条件,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文化,感知文化,体验文化;在活动中探究文化,欣赏文化,思考文化,批判文化,从而形成正确的文化认知和文化价值判断。
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要具有全员性、多样性、体验性。要让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中来,做文化活动的参与者、实践者,在活动中审视文化。要有不同形式、不同主题的文化活动,避免单一、枯燥,要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切实可行,要让学生能实实在在地参与其中,在活动中体验、感知、反思。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