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教研平台>教学漫谈> 详细内容

孩子的笔,孩子的话 ——浅谈低年级的情境写话

发布时间:2019-12-30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加拿大教育家马克思·范梅楠在《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中说:“教育不只是奔向目的的手段,它在操作中找到了自身的意义。”语文习作教学中尤其是低年级若忽略了学生的精神需要,学生课堂中的童年就被“风干”了。好的写话教学应具有游戏特质,情境就是其有效抓手,将教师或学生单方面“支配”教学的过程变为师生双方共同被吸引、诱惑,从中感受到学习乐趣的过程。

一、儿童视角,情境中细致观察

儿童的言语表达,是以他们对世界的认识为基础的。有所认识,才能有所表达。儿童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就是观察。刚出生的婴幼儿喜欢摸摸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从触感上获得体验;稍大一些的孩子观察更加全面,通过各种感觉器官通力合作,从听觉、触觉、嗅觉等多方面提高认识。在教学中,我们有时候会发现很多孩子对周围的事物处于麻木状态,感受不到季节交替时自然神奇的变化,写起习作来自然无话可说,无句可写。低年级孩子阅历浅显,更应该把孩子带到大自然中,带到美的世界中,去感受来自生活中真实的美,提升孩子对美的敏感度。

春天,许多白蝴蝶在校园的花圃中翩翩起舞,引得一年级的孩子一下课就迫不及待地奔向花圃。部分班级规定下课不许追蝴蝶,我细细思考,为了安全似乎这样做更加妥当,但转念想到古诗中描绘的“儿童急走追黄碟,飞入菜花无处寻”,这样自由自在,轻松快乐的童真没有在花丛中奋力追过蝴蝶,跟随蝴蝶灵动的翅膀撒开脚丫的孩子是不会感同身受的。于是,我允许学生去追蝴蝶,但不能伤害校园中的一草一木,更不能伤害蝴蝶。下课时花圃里蝴蝶飞舞,一前一后;教室前裙摆飞扬,一上一下,好不热闹!在指导学生写春天景色时我就有意识地联系追蝴蝶,让同学们写出真情实感。“蝴蝶是怎样飞的?蝴蝶飞到过哪些地方?你是怎样追到蝴蝶的?你又是怎样错过了追到它的好时机的?”一个个细化的问题,让学生不断回忆自己追蝴蝶的场景,“情动而辞发”,学生个个处于跃跃欲试,呼之欲出的地状态。

其中有学生这样说:我追啊追啊,我跑得越快,蝴蝶飞得越快。好不容易看见一只蝴蝶停在了花朵上,我悄悄探身过去,刚伸出手,哪只那蝴蝶好像有神通本领,拍拍翅膀飞走了。周围的同学们都失望地摇摇头。追蝴蝶真不容易!

孩子们在观察中亲近自然,打开了社会生活的画卷,真切的感受到了小小课堂中看不到,学不到的东西。情境中的花、草、树,甚至一个细微的声音刹那间就如同拥有了生命,一切都活了。

二、走向愉悦,情境中拓宽思维

动物学家将动物的行为分为两类:接近与回避。我们会本能的接近快乐的事,回避有可能带来痛苦或不愉快的事。愉快像胶水,能“粘住”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孩子的视线。低年级写话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让孩子体验到语文学习的愉悦感。

为了让孩子们积累词汇,优美句子而背诵大量的作文的行为是不可取的,这样的强迫记忆缺乏联系和运用。相反,给孩子足够的情境空间,说话写作也就变得水到渠成。在写油菜花时,我让孩子们联系实际先说说自己对油菜花的印象,然后引导孩子从多个视角了解、想象。不同的人(农民伯伯,小朋友,蝴蝶,蜜蜂……)会和油菜花发生什么故事?油菜花之间又会有怎样的故事?有的孩子说:“农民伯伯很喜爱这些花,期盼他们凋谢后的油菜籽,所以天天到地里面去看。”还有的说:“蝴蝶和油菜花成了好朋友,可是花越来越虚弱,花瓣越来越少。终于,到了他们分别的一天……”甚至有的说:“一觉醒来,我竟变成了一朵油菜花……”孩子的想象五花八门,天马行空,情境给每个孩子插上一双想象的翅膀,让他们可以在想象的海洋中驰骋、遨游,尽情释放心中的想象情怀。

《文心雕龙》中有云: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凭借情境的语言训练,由情境呈现出的想象充实思维,促使孩子们将思维和语言结合起来,训练和发展创造性思维。只有这样,孩子们的写话才能突破条条框框的局限,写出自我,超越自我,展现灵性。儿童思想的风帆一旦扬起,老师就必须给他们开辟航道,让他们能够驰骋在万顷波涛之上。

三、解除禁锢,情境中生成智慧

习作课堂如果缺乏思维的挑战,学习就会“表面滑行”,甚至令学生有神于课堂之外。从本质上说,教学有效性的核心其实就是思维训练的有效性。宽泛的文题能够使孩子的思维活动得到解放。正如欧阳修所说“作文之本,初欲奔驰”。让孩子自由地写出自己熟悉、亲切的人、景、物,比如运动会只是提供一个场景范围,只要是关于运动会的事,无论大小都可以。孩子们想出了了《我是接力运动员》《飞舞的绳子》《快,快,快》《他比我强》等题目,可见自己命题,自己写话,其主动性比老师命题强多了。

有一次,写话课上我让孩子们带来了自己最喜欢的水果,我也带去了我最爱的草莓。我们按照形状颜色的顺序慢慢说开去,说到草莓顶端的绿叶子时,有个孩子突然情不自禁道:“真像帽子!”我顿时被他的想法吸引住了,于是我为小草莓添上鼻子,眼睛,嘴巴,小草莓变得更加诱人了。我继续引导,像什么帽子,“一顶漂亮的荷叶帽子”“还像小女孩的遮阳伞”“也像红宝石上面挂着的装饰物,可以用链子串起来,特别漂亮”。文题宽泛了,解除了思想的禁锢,儿童的思维就可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小草莓的脸上为什么会有密密麻麻的小黑点呢?”当我抛出这一问题时,孩子们的眼睛一下子亮了,“可以猜一猜”,于是他们开始了天马行空的猜测和想象,“可以把你的想象写成一篇童话故事啊”,于是今天的水果题目各种各样,有的具体介绍了某种水果,有的写了草莓“黑头”的故事,还有的写了自己和水果的故事……生动有趣。

正如银杏树能在广袤的大地上长十七八米高,在小小的花盆中只能蜷缩着伸腰长到十几厘米,儿童成长也如此。儿童是智慧的源泉和化身,深藏着不可估摸的能量,以情境为纽带打造的课堂,更切合于孩子的内心,孩子们发现材料,思索问题就变得简单快捷了。在情境的带领下,孩子们思维更加活跃,表达欲望也越发的强烈,创作分为更加浓厚,孩子们发挥了自己的潜能,享受快乐,感受愉悦,智慧之门也渐渐为他们开启。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