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语法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读后感
思维品质是指“人的思维个性特征,反应其在思维上的逻辑性、批判性、创新性。”实际英语课堂教学中,部分老师只关注自己的教学过程是否流畅,与孩子们的互动是否配合到位,课堂气氛是否热闹,而忽视了对孩子们思维品质的培养与落实,不利于孩子的终身发展。以下是我的读后感:
教师缺乏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意识
应试教育让有的教师习惯将每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定位在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版块,而从来没有对思维品质培养的考虑。尤其是低年级的英语教学,往往课堂上多设计一些孩子们感兴趣的教学活动,整节课学生高度兴奋,而对每个教学活动是否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并不是那么地关心。
思维品质的教学活动难以落实
部分老师虽有意培养孩子的思维品质,但在课堂上却不知如何有效的落实,也不太清楚孩子在小学阶段到底应发展哪些方面的思维能力。或者简单认为:thick questions越多越好,就是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而narrow questions越少越好。
设计小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活动要求更高
语言运用是发展孩子的思维品质活动的基础,所以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时一定要针对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设计出既符合孩子们的语言水平,又能发展他们的思维品质的活动。这对于大部分一线小学教师而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在执教冠词一课时,孩子们会疑惑:什么是冠词呢?那通俗易懂就可以解释为就像你的帽子,扣在单词前面。
教师首先要加强自身的教育理论学习,提升自身的英语核心素养,确立大教育观,而不仅仅停留在学科层面理解当今的教育教学;其次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不断反思与总结,以兴趣作为引导,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形成,发挥示范带头作用,适当增加课外阅读,助推学生思维习惯的养成。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