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三年级倍数关系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是一个有形象问题的学科,怎么才能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成孩子们喜欢的有趣知识是最重要的。心理学表明,小学生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走向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由具体运算为主,逐步向形式运算为主过渡的时期。然而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学生认知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解决问题的策略反映了在信息加工活动中,孩子们依据一定的要求采用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如果把倍数关系的三类问题割裂开来,孤立的教一类练一类,学生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难以形成比较完整的认识,表现在解题中常见的错误就是见“倍”就乘。
倍数关系的实际问题,不管从哪一类问题学起,首先都必须让孩子们头脑中有“倍”的概念。“倍”的概念来源于两个数量相比较,是由“比”得到的。
对三年级学生而言,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有着一定的思维跨度,在这个思维跨度中,老师不仅要为孩子们提供“直观感知”,还要注重由“直观到抽象思维”的引导。通过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对“倍数”的含义理解得更深刻。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置了这样的问题:第一行有2根小棒,第二行有8根小棒,要求第二行的个数是第一行的几倍?就要把第一行作为标准,看作1份。第二行个数相当于这样的4份,也就是8里面有4个2,所以第二行的个数是第一行的4倍。也就是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转化到我们二年级学习的“数里面有几个几”的问题。考虑到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倍”,可以说对“倍”完全没有概念,因此开始时我没有完全放手,而是先引导学生把2根小棒作为标准,看作1份。为了突出比较的结果,即“一份”与“几份”的关系,我让孩子上黑板摆一摆,圈一圈,使学生凭借动作思维和视觉,更鲜明地感知“谁”是“谁”的几倍,并通过口述逐步学会倍数关系的表达。然后引导学生发现第二行的个数是第一行的几倍,就是求8里面有几个2。再让学生列出除法算式。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总结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把几个数量看作1份是相当重要的。再逐步内化出求谁是谁的几倍,就用谁除以谁。
倍数关系应用题的另两个侧面,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和“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尽管算法不同,但它们的数量关系和分析方法却是统一的,即都必须搞清楚“谁”和“谁”比,把“谁”看作1份,“谁”看作几份。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