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科学教学中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心理素质是成才的关键,健康的心理素质是青少年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建功立业的重要条件。小学阶段学生的情感,处于不断发展之中。小学生以学习为主要活动,因而其大量的情感内容与学习活动相联系。如果学习比较成功,经常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久而久之,就会产生理智感;反之,学习经常受挫,就会产生挫折感、自卑感。在素质教育中,教师只关心学生成绩是不够的,还必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随着小学生社会生活范围的扩大,各种与社会生活有关的活动也成了学生情感的源泉。群体之间的交往,会使他们产生友谊感;经常进行审美活动,参与创造美的实践,会使他们产生美感。
所以把培养良好心理素质作为重要的任务。在科学教学中,可做好以下工作:
一、增强学生自信
爱默生曾经说过: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教师应该真诚地帮助学生,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从小事开始,慢慢地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让他们自信地踏上成功之路。
许多学困生学习态度不端正,是由于他们在学习上遇到了多次失败和挫折后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和信心。他们不仅成绩不好,而且心理素质更差。教师应似和煦的春风,吹散他们心头的阴云,化解他们心理上的障碍。我班科学课代表科学成绩特别差,经过我多次观察,主要是因为上课的时候经常注意力不集中。于是,我通过经常找她谈话和在课堂上多让她发言等手段,帮助她改进科学学习的习惯。对于她获得的进步,我及时地给予表扬和奖励。最后,在一次素质评估中,她由原来的70分左右进步到了93分。这无疑更好的增强了她的自信心。
二、以史为镜,磨砺意志品质
坚韧不拔的意志可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好多学生开始对化学颇有兴趣,可随着难度加深,就产生畏难情绪,失去前进毅力。在科学教材中有许多典型事例,教师可用来教育学生,磨砺学生的意志,使他们能在人生的道路上百折不挠。
如学习摆钟后,教师可介绍摆钟的发现史,并加以启发,要告诉学生,任何科学原理的创立都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没有执著的钻研精神,没有坚强的毅力,不经过无数次失败,就不可能有伟大发现。通过以史为镜,不仅让学生了解了有关知识,而且学会了科学家的思维方式、科学态度,更磨砺了学生的意志品质,使学生心理素质日臻成熟。
三、渗透环保,培养社会责任感
奥地利教育家布贝尔说过:“教育者的最大任务是塑造人的品格。”以赤诚之心塑造学生良好的品德,是教师的神圣使命,良好品德也是健康心理素质的重要方面。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施以道德品质的影响,使学生在思想品德上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首先,教师在实验时要言传身教,向学生展示良好的实验习惯和严谨的实验态度,并结合每个实验特点对学生进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遵规守纪等教育。
四、科学探究,培养创新精神
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学生通过亲身体验、科学探究,可激活学习化学的思维,培养不断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
讲到设计自己的赛车的时候,让学生利用本单元的科学知识,让自己的小车尽量行驶更远的距离。除了书中有关的力进行个别应用以外,如何将多种力综合使用这值得学生自己思考和创新。通过探究,同学们不仅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更激发了创新潜能。
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注重学生科学态度的培养,对自然现象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乐于参加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科学活动。有求真务实、坚持真理的科学精神,敢于依据客观事实提出和坚持自己的见解,能听取与分析不同的意见,而且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勇于改变自己的观点。有将自己的意见公开并与别人交流的愿望;认识交流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态度。对别人的情感和利益具有敏感性,并能理解别人的观点。有热爱自然,珍爱生命,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EndFragment-->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