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课:上出新授课的味道 ——以人教版三下“年、月、日”的整理复习为例
2018年6月,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开始为三年级一个班代数学课,先前带班的教师已经把新课讲完,留给我的是漫漫复习路。复习课怎样才能上出新授课的味道?我给自己设置了这道挑战题。将近一个月的代课工作很快结束了,翻看着留下来的16节课后反思,我似乎找到一些答案,这种感受在第六单元“年、月、日”的整理复习中尤为明显。
选择合适情境,机不可失
【教学片断】
师:今天是几月几日?
生:6月8日。
师:是什么日子?
生:世界海洋日。
师:今天还有什么特殊的事情?
生:高考,今天是全国高考的第2天。
师:你还差几年就要参加高考?
生:9年。小学还有3年,初中3年,高中3年。
师:从今天开始算,距你参加高考还有多少天?(板书)
【教学思考】
复习课不是必须从第一单元开始。什么时间安排什么内容,一方面由学生的需求决定,查漏补缺即为此意;另一方面要看时机,好钢用在刀刃上,学以致用方显价值。高考的教学情境在每年的6月7日、8日出现才有味道,因为是现实中学生“自己的事”,他们会更上心。
接下来的教学主要处理两个点。一是渗透乘法分配律。尽管到四年级才会正式学习,但从乘法意义的角度解释顺理成章。二是复习闰年的判断方法。学生大都使用普通方法,所以简便方法一定要讲一下,并为下节课作些铺垫。
实际教学中还有个“歪打正着”的细节:本来是6月7日进行这段教学,但学校有统一活动,没上数学课,结果被推到了第二天。没想到这一“推”,又锦上添花了——总天数还要减去1天。
【教学片断】
师: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生:7×365+2×366。因为9 年中有2 个闰年,7个平年。
师:还有其他计算方法吗?
生:9×365+2。都看成平年,再加上两个闰年多出的2天。
师:不错!都看成平年就是9 个365 天。这样计算更简便,少算了一个乘法和一个大数加法。但两种方法都存在一个问题,注意,今天是6月8日,高考第二天。
生:应该再减1,因为已经过去1天了。所以是9×365+2-1=3286(天)。
师:刚才大家提到的闰年到底是哪两年?你是怎么判断的?
生:2020年和2024年,因为它们除以4,都没有余数。
师:找对了。但判断闰年可以不用整个年份除以4,用年份的末两位除以4就行。因为前两位表示整百数,一定是4的倍数,我们可以把关注点放在末两位。
生:如果末两位都是0呢?比如1900年。
师:那就用前两位除以4,没有余数即为闰年。19÷4有余数,所以1900年不是闰年。
生:前两位除以4,就相当于整个年份除以400。
师:对。判断整百年份为什么不是除以4而是除以400,我们下节课专门研究。
师生一起思考,润物无声
【教学片断】
师:每隔4年就有一个闰年,对吗?
生(多数):对。
生(少数):不对。遇到整百年份,得是400的倍数才行。比如,1700年、1800年、1900年都是平年,1600年、2000年才是闰年。
师:你们知道为什么吗?这要从地球绕着太阳公转说起。真正的一年就是地球绕着太阳转一圈的时间,大约需要365天5时48分46秒。为了使用方便,人们取365天作为1年,舍掉了后面的尾数。但长此以往,会少记很多时间。不妨算一算,4年下来少记多长时间?
生:20 时192 分184 秒。(时、分、秒分别乘4)
师:这到底是几时几分几秒呢?咱们从小单位逐级换算。
请2名学生依次完成各步的换算,如下:20时192分184秒=20时195分4秒=23时15分4秒
师:每4年大约少记1天,人们把这1天加在第4年的二月里,这一年就变成366天,称为闰年。(板书:四年一闰)
师:需要注意的是,刚才把23时15分4秒看作1天,也是不准确的。
生:多记了44分56秒。
师:如果一直是“四年一闰”,在400年的时间里,又会多记多长时间呢?
生:400年是100个4年,多记4400分5600秒。
师:这两个数很大,能换算成正常的时分秒吗?
仍从小单位开始,请3名学生逐级完成各步换算,如下:4400分5600秒=4493分20秒=74时53分20秒=3天2时53分20秒
(这里出现了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尽管算理是相通的,还是有囫囵吞枣之嫌。但问题解决到这一步,也只能如此。此时,教师的示范就必不可少了。)
生:多记了3天2时53分20秒。
师:是的,如果在400 年中安排100 个闰年,会多记3天多。于是,人们开始考虑把其中3个闰年改回平年。改哪三年呢?最好别对“四年一闰”影响太大,以至于破坏了规律。思来想去,人们把目光锁定在整百年份上,每400年里有4个整百年份,其中只有一个是400的倍数(即前两位是4的倍数),予以保留,另外3个改回平年。这样,400年中就只有97个闰年了,但在每100年里还保留“四年一闰”的规律。(板书: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
……
【教学思考】
这部分内容,教师通常是点到为止——让学生阅读教材第79页“你知道吗”,使其明白“四年一闰”的道理就可以了。但偏偏有些题目考查的是“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于是又把教材中的注释搬出来,直接告知判断方法,完全是因为考试的“需要”。
我想,之前带班的教师一定“舍不得”花一个课时来教学这个内容,它正好成为我的“盘中餐”。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两个:一是复习时间单位的换算,这里的内容显然比平时的题目“过瘾得多”;二是体会人们制定历法的科学性、严谨性。原计划是把“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解释清楚就好,没想到孩子们来了精神,又进行了第三轮换算。
【教学片断】
生:我觉得还是不够精确。把“3天2时53分20秒”减去3天,还有2时53分20秒,也就是说,每400年中还是多记了2时53分20秒。长此以往(开始学我的口气),又会多记很多时间的。
师:那我们继续算。
生:把400年扩大10倍是4000年,会多记20时530分200秒。
请学生逐级完成各步换算,如下:20 时530 分200 秒=20 时533 分20 秒=28时53分20秒=1天4时53分20秒
生:在4000年里,应该再把一个闰年改回平年去。
师:改哪一年呢?
生:四千年不闰!
难点融入活动,教学相长
【教学片断】
师:今天是几月几日?星期几?
生:6月13日,星期三。
师:我们来共同制作一份月历,看接下来还有多少复习的时间,顺便看看大家渴望的暑假。(板书周一到周日,并示范6月13日的位置和格式)
请学生轮流到黑板前写日期,第一位写6月14日,第二位写6月15日……全班63名学生(大班额)都写了一个日期,最后一位写到8月15日。教师示意暂停。
师:黑板上一共写了多少天?你是怎么想的?
……
【教学思考】
对教学难点的处理,教师通常是强调再强调,包括师生示范、重复记忆、变式练习等。怎样让处理的痕迹轻一些?抑或不那么“隆重”?
在这个活动中,我渗透了四个知识点的复习。
一是对“大小月”的辨析。当有学生写出6月31日、7月32日时,马上就有人提醒并指正。这比背诵《大小月歌》的效果好得多。
二是对“星期”的认识。作为处在月和日中间的一个“非国标”时间单位,星期在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几乎所有的月历都是用“周历”的形式编排的。
三是体会时间的不断延续性。比如,周日往后是周一,6月结束的后面一天是7月1日,使学生明白用年份、月份将时间分段,只是人为的。特别是,即便打算每月单独成表,7月1日也必须写到周日的下面,与6月30日的周六连接起来。这种体会是很难“讲”出来的。通过制作月历,孩子们清晰地看到,去掉周六周日、端午假期,期末考试前上学的时间只有10天了。当接下来继续“开火车”写完整个暑假时,发现2018年的9月1日是周六,于是引起了学生的遐想——会不会多放两天暑假呢?
四是时间的计算。难点是六月份从13日到30日怎么算?我预设的方法是:6月13日之前有12天没有算,所以从整个6月的30天中去掉12天即可,再加上7月份的31天,8月份的15 天(从1 日到15 日就是15 天),一共有(30-12)+31+15=64天。当然,预设的方法不会直接抛出,而是先询问“你是怎么想的”,于是精彩不期而遇——
【教学片断】
生:把8月份的1日到12日挪到6月份,这样6月、7月都是完整的,8月还有3天。列式为30+31+(15-12)=64(天)。
我拍手称赞。
在学生精彩思路的启发下,我又灵机一动——
师:我还有更简单的方法!因为每人写1天,所以一共有多少人写,就有多少天。一位老师加全班63 名同学,一共是64 人,就是64天!
……
即便是有二十多年教龄的我,每每触碰到数学中跳跃的联系,仍然激动不已!
(内容选自《小学数学教师》杂志)
用户登录